文| 东方芙昕
编辑 | 东方芙昕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中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
最近这两天,绍兴鲁迅纪念馆那面画着鲁迅夹烟的墙画可真是火出了圈。
按理说,鲁迅抽烟这事儿,那是历史事实,课本里都有插画,游客们去打卡拍个照,也挺有意思的。
可谁能想到,就这么一幅墙画,居然被人给投诉了,还闹得沸沸扬扬,连人民日报都亲自下场发声了。
那么这事儿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投诉人又有什么“隐藏身份”呢?
8月下旬的时候,有位孙女士在刷社交平台时,刷到了一条特别的视频。
画面里,一位女生站在绍兴鲁迅纪念馆那面有名的“点烟墙”前,对着墙上鲁迅夹烟的形象拍摄禁烟相关内容。
这段视频没多长,可孙女士看完心里却很不是滋味,总觉得哪儿不对劲。
等过了两天,到8月22号这天,她干脆直接在“浙里办”平台上,把鲁迅纪念馆的这幅夹烟墙画给投诉了,还列出了好几条自己觉得站得住脚的理由。
她觉得鲁迅纪念馆每天来来往往那么多游客,里面不乏跟着家长来的小朋友,墙上画着鲁迅夹烟的形象,怎么看都不算正面,万一给孩子留下不好的印象就麻烦了。
而且她特意去查了资料,说原本刻画鲁迅抽烟的画面,背景是在自家书房,那是私人空间,可现在墙画放在纪念馆这种公共场所,跟公众场合禁烟的公德要求不搭边,显得很不合适。
更让她在意的是,她对比了原画和墙画,发现原画里鲁迅手里的烟很小,可墙画明显把烟的样子放大了,她觉得这种改动就是在误导人,很不应该。
不光提了投诉理由,孙女士还给出了“解决方案”,说要是把鲁迅夹烟的手势改成握拳的样子,既能保留人物形象,又显得更有正能量,这样多好。
可她这投诉刚一传开,网友们就不乐意了,评论区里一下子就热闹起来。
有人忍不住反问,要是按孙女士这个思路,那岳飞背上刺的“精忠报国”算纹身,是不是也得抵制?
李白写的《将进酒》里满是喝酒的描述,是不是也该从教科书里删掉,就怕误导青少年?
更多网友觉得,鲁迅抽烟是实实在在的历史事实,墙画里那缕烟,在很多人眼里不只是一个动作细节,更像是那个年代文人忧国忧民思绪的一种象征。
看待这种历史相关的画面,该从尊重历史的角度出发,从正能量层面去理解,不能因为一个人的想法,就轻易去否定、改动已经存在这么久的东西。
要说这孙女士,她可不是第一次投诉了。
8月22号,她用“无味的空气”这个账号在社交平台发文,标题就是“绍兴鲁迅纪念馆吸烟版画该换”,还同步投诉到了“浙里办”。
8月24号,她接受采访的时候,自称是“控烟志愿者”,说自己查询过大量鲁迅版画,觉得墙画放大烟的形象不合理,随后又进行了二次投诉。
可到了8月26号,她社交媒体上原本置顶的投诉文章却看不见了,这就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了。
后来网友们一扒,发现这孙女士的身份可不简单。
她除了自称“控烟志愿者”,平时喜欢关注抽烟相关的争议话题,举报公众场合吸烟之外,其实她还从事与烟草相关行业。
她的小红书账号“无味的空气”里,好多内容都是在指控传统香烟和电子烟的危害,可实际上,她是在推销一种叫“尼古丁袋”的东西。
这“尼古丁袋”在我国属于违禁品,成瘾性强,对人体危害也大。
孙女士这么一操作,明眼人都能看出来,她这是借着投诉获取流量,好推广自己的产品啊。
话说回来,这孙女士的投诉,表面上看是为了控烟,为了青少年健康,可实际上,背后可能隐藏着商业利益。
这种行为实在是让人不齿,历史人物的形象,怎么能成为她谋取私利的工具呢?
这场围绕鲁迅夹烟墙画的风波,很快引起了主流媒体的关注,各家纷纷站出来表明立场。
《南方都市报》专门刊发评论文章《让“鲁迅夹烟”,天塌不下来!》,文中直接点出关键问题。
不能把现在流行的观念硬套在客观历史事实上,更不该凭着这种想法去要求文旅单位妥协退让,这种做法本质上就是强人所难,根本站不住脚。
《央视新闻》的表态也十分直接,明确指出鲁迅夹烟的画面是他艺术形象里很重要的一部分,不该被随意否定。
而孙女士为了凸显自己的控烟立场,就去苛责早已作古的鲁迅,这种行为说到底是在绑架舆论,更是在绑架整个社会的认知,完全不可取。
同时《央视新闻》还点出一个现象:因为一个人的投诉,就让全社会跟着紧张、消耗公共资源,也就是大家常说的“一人投诉,全社会吃药”,这种情况本身就不符合正常的舆论秩序。
众多声音里,人民日报的态度无疑最有分量。
一开始,人民日报就提出对鲁迅夹烟相关内容要坚持“尊重鲁迅、尊重历史、尊重艺术”的原则,这话一出来,之前担心墙画被改动的网友们,心里的石头总算落了地。
之后,人民日报又专门发文章强调,历史人物的形象不是可以随便修改的符号,更不能被现代人拿来当作获取流量、吸引关注的工具。
到了8月25号,人民日报还转发了这篇文章,进一步明确了自己的态度。
也是在8月25号晚上,绍兴鲁迅纪念馆的微信公众号也做出回应,说会一直保持对鲁迅、历史和艺术的尊重,不会轻易改变鲁迅故里在游客心中早已形成的既有形象。
鲁迅夹烟壁画这事儿,闹得沸沸扬扬的,现在也算有了个大致走向,央媒站出来一说,大家心里都有底了,历史就是历史,可不能由着个别想法就随意改。
那举报的孙女士,本想着借控烟名头来个“正义之举”,结果被网友把老底都给扒出来了。
打着“控烟志愿者”的幌子,背后却藏着推广违禁品的小心思,这下可闹了个大乌龙,也难怪网友们都不买账。
这事儿说到底就是有人想借着历史名人的热度,给自己谋私利,结果踢到了铁板上。
最后大家对于这个事情有何看法?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信源:
1. 澎湃新闻2. 小红书
更新时间:2025-08-2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