悄悄掏空你的钱包!关不掉的免密支付,富了哪家平台?


最近,社交平台上一篇“苹果账号被盗刷”的帖子引发热议。


事情起因是博主的微信窗口弹出两笔1298元的扣款凭证。


仔细一查才发现,自己的苹果ID被人盗用,通过“免密支付”偷偷划走了两笔费用,用于游戏充值。


尽管博主在第一时间联系苹果客服申请了退款,同时也向当地派出所报了案,但貌似追回的希望很渺茫。


她在网络上发文求助,评论区瞬间“沦陷”了,不少网友纷纷诉说自己被盗刷的相似经历:


有人说自己是支付宝的“免密支付”被盗刷了2500多,还有人表示自己损失了3000多,并且大概率追不回来了。



博主原本是来寻求帮助的,没想到评论区却成了“比惨现场”。


不过话说回来,“免密支付”本是提升支付效率而推出的便捷功能,如今咋沦落为骗子行骗的工具?



在网上,有关“免密支付”所引发的争议,可不止盗刷这一起事件。


回看支付方式的历史演变过程,从最初的签字确认,到短信验证,再到如今免密支付、NFC支付等多种形式,“便捷与安全”始终是绕不开的核心点。


20世纪90年代,信用卡刚进入中国,那会儿付款最常见的方式就是签字确认。


早期因为发行量小,这张凭借签字就能消费的小卡片,成为那个年代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随着信用卡被广泛使用,冒签、盗刷等问题也随之而来,不少消费者因此损失了资金。


到了2003年,深圳某银行开始推广短信验证方式,各大银行才陆续把签字支付替换成验证码支付。



新型支付方式的出现,确实给消费者带来不少安全感。


即便有天不小心泄露了卡号、密码等关键信息,没有手机验证码,外人也无法完成支付动作。


然而,这种付款方式也不是绝对安全的,一些骗子通过“特殊手段”也能骗取用户的验证码,从而实行盗刷。


因此,在验证码支付时期,保护好个人隐私才是守住支付安全的重要防线。


它的优势在于消费者在进行支付时,不用提供密码和其他认证方式,就能轻松完成交易。


“免密支付”便捷的交易方式,不仅适用于实体商店,还适用于各大第三方平台,比如电商、出行、会员续费等。


调研数据显示,免密支付的应用场景很广泛。


其中,乘坐交通工具是使用频率最高的场景,覆盖率高达76.5%,电商平台覆盖率达54,9%。线下实体店、生活服务类APP等场景,免密支付也在不断扩大。



可见,“免密支付”深受市场的青睐。


有网友分享,自从激活免密功能,连抢演唱会门票都变得丝滑、顺畅了。


“免密支付”的出现,确实给消费者的生活带来诸多便捷,但无感消费、盗刷、被骗等安全隐患也在悄然埋下。



今年7月,周先生一家准备外出旅游,临行前夜,周先生下载了一款免费的追剧软件,次日发现手机绑定的支付宝、银行卡被盗刷多笔,大小金额累计3万元。


周先生回忆说,自己根据页面提示安装了“一起看”和“青柠TV”,由于下载进度缓慢没怎么理会就去睡觉了。



隔天醒来发现手机电量从睡前60%骤降到3%,手机还在凌晨4点推送一条“入账2000”的信息。


一连串可疑的事件,让他下意识打开支付宝,结果发现账户余额已被清零,连转账记录也被删得一干二净。


发现钱财被盗后,周先生连忙删除软件并关机,但手机显示闪退、充不进电、关不了机等现象,于是他向当地派出所报了案。


在警方的技术破解下,才发现由于周先生误下载了盗版软件,才导致手机多笔小额转款通过云闪付被盗刷。


不仅如此,骗子还对其云闪付账号密码进行了修改,从而完成其他大额的消费。


周先生妻子陈女士怀疑盗刷与云闪付的免密设置有关联。她表示之前为了领取购车补助才安装了云闪付,当时没注意软件设置了每笔1000元的免密支付。


当陈女士向云闪付客服说明受骗经历后,对方却表示这种情况不符合理赔要求。无奈之下,他们只能接受钱财被盗的事实。



无独有偶,网友捣蛋鬼妈妈所经历的“免密支付”骗局,也让她深感无奈。


网友妈妈平日里喜欢听番茄畅听,可这个APP时不时会跳出小广告。阿姨有次误点下载了小游戏,还没等她反应过来就直接跳转微信付款了197.4元。


因为这个金额小于200元,所以微信直接免密支付了。事后网友找小游戏客服申请退款,发现电话压根打不通,而且连付款记录也没有。


网友想退款都不知道找哪个平台,最终只能打当地的投诉电话进行处理。


事实上,像他们这样的情况并非个例。一些骗子就是利用“免密支付”的漏洞进行盗刷、行骗。


受害者往往记不清自己开通过“免密支付”的功能,尤其是部分老人、小孩一键便能开通,他们在完全不知情的状态下“被消费”,才会造成不必要的资金损失。



更令人担忧的是,一些平台还存在“诱导”消费者开通免密支付的行为,他们把免密选项设置得特别显眼,有些甚至默认勾选。


除此之外,一些商家还在APP中做“手脚”,不小心点击到广告链接就能跳转到支付界面,让消费者毫无防备就掉入“消费陷阱”。


可当消费者想要关闭该功能时,操作界面却“困难重重”。有消费者反馈,光是取消流程就需要6步。


“关不掉”的免密支付,难道就任由它掏空消费者的钱包吗?



数据显示,中国目前使用网络支付的用户总量高达10.3亿人。与此同时,“免密支付”功能的普及率也在持续升高。


然而,高普及率的背后,隐藏的消费争议却不容忽视。


在某平台上,有关“免密支付”的投诉信息多达6.5万条。多位用户提到,这种支付方式不仅关闭流程复杂,还存在随意扣款、难以追讨等问题。



当“高普及率”与“高投诉量”同时发生,消费者更要清醒认识到“免密支付”背后所带来的安全隐患。


今年3月,中国消费者协会发文,呼吁广大用户要小心使用“免密支付”,切勿因授权过多而导致资金受损。


那么,作为消费者,我们应该如何守住自己的“钱袋子”?


言外之意,就是希望用户非必要不要开通”免密支付“功能。


“免密支付”诞生的初心是为了提供便捷、高效的付款方式。然而,随着应用场景变得越来越多,这种快捷的交易方式,反而成为潜藏的安全隐患。


在保证付款安全的前提下,我们要同时开启手机锁屏密码和信息验证功能,多重保障才能减少资金被盗刷的风险。


与此同时,还要定期检查手机中的支付功能,并且适时更换密码,减少被不法分子和平台利用漏洞行骗的机会。



另外,建议每月梳理消费账单,养成记账的习惯,这样能及时发现异常交易,保障资金的安全。


除此之外,对老人与未成年小孩要进行“免密支付”的科普,让他们意识到开通此功能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


当然光靠科普肯定是不够的,定期帮他们检查、取消非必要软件和支付功能,也是加强资金安全的措施。


尽管现阶段除了免密支付,还有人脸认证、指纹认证、NFC支付等更为便捷、安全的支付手段。


但随着智能技术的不断创新,这些与金钱挂钩的交易方式,也可能被有心人找到破绽、加以利用。


想要真正做到支付安全,仅靠技术手段远远不够,我们自身也需要保持警惕,加强风险防范意识。


总之,面对“免密支付”这把双刃剑,我们既要用好,也要管好,这样才能稳稳守住我们的钱袋子。


-END-


参考资料:

1.封面新闻:《小心高仿App!有人一夜被盗刷近3万元 专家:建议关闭免密支付》

2.《中国新闻周刊》:《一觉醒来,钱就没了》

3.中国城市报:《“免密”不等于“无险”,支付授权需谨慎》

作者:卓卓

编辑:柳叶叨叨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10

标签:数码   钱包   平台   消费者   功能   便捷   资金   发现   手机   网友   客服   密码   普及率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