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底,海南博鳌亚洲论坛如期举行,来自世界各地的政商学界人士齐聚一堂,探讨全球经济与地缘政治的未来。这次论坛的背景是全球局势的复杂变化:俄乌冲突持续发酵,巴以问题再度升温,中美关系因贸易、科技和地缘政治的分歧备受关注。
在这样的氛围中,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教授格雷厄姆·艾利森发表了一场备受争议的演讲。他以中国历史上的澶渊之盟为例,建议中美两国通过类似的历史性妥协来避免冲突,引发了广泛讨论。
北宋与辽国的对抗是11世纪初中国历史的重要篇章。宋朝自960年建立以来,一直面临北方游牧政权的威胁。早在五代十国时期,后晋皇帝石敬瑭为换取辽国支持,将燕云十六州割让,导致宋朝失去北方天然屏障。
宋太祖赵匡胤和宋太宗赵光义曾多次北伐,试图收复失地,但均以失败告终。宋朝军事上偏重文治,军队战斗力不足,面对辽国强大的骑兵优势,边境冲突频发,百姓生活深受战乱之苦。到1004年,辽圣宗耶律隆绪与萧太后率军南下,兵锋直指宋都汴京,朝野震动。
宋廷内部对如何应对辽军入侵意见不一。部分大臣主张迁都南逃,以避敌锋芒。宰相寇准则力主抗战,认为退让只会让辽军得寸进尺。他建议宋真宗赵恒御驾亲征,以振奋军心。宋真宗最终采纳建议,率军北上至澶州。宋军在澶州布防严密,依靠城墙和弩炮抵御辽军进攻。
在一次关键交战中,宋军使用床子弩射杀辽军统帅萧挞凛,辽军士气受挫。辽方随后提出议和,双方展开谈判。1005年,宋辽签订澶渊之盟,宋朝同意每年向辽国支付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换取边境和平。盟约还规定双方在边境设立榷场,促进贸易往来。
澶渊之盟为宋辽带来了百余年相对稳定的和平,边境战事减少,经济文化交流增加。宋朝的丝绸、茶叶和瓷器通过榷场流入辽境,辽国的马匹和皮毛也进入中原市场。然而,巨额岁币对宋朝财政造成沉重负担,民间税收压力加大。
宋廷逐渐放松军备建设,京师禁军和河北边军的战斗力下降。北宋的战略防御态势使其在面对后来的金国入侵时,暴露出北方无险可守的弱点。1127年,金军攻破汴京,宋徽宗和宋钦宗被俘,北宋灭亡。澶渊之盟的短期和平以长期隐患为代价,成为历史学家讨论的焦点。
近代中国的历史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妥协的警惕。清朝在19世纪面对列强侵略,多次签订不平等条约。1842年的《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开放五口通商,赔款2100万银元。1895年的《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和辽东半岛,赔款白银两亿两。这些条约让清朝国力衰竭,社会动荡,最终在1912年走向灭亡。
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在日本侵占东北后,试图通过外交妥协换取和平。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三省沦陷,国民政府未予强硬回应,希望通过国际调停缓解压力。然而,日本在1937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妥协政策彻底失败。这些历史教训在中国深入人心,任何类似“城下之盟”的建议都容易引发强烈反响。
博鳌亚洲论坛成立于2001年,旨在促进亚洲经济一体化,每年吸引全球目光。2023年3月28日至31日,论坛以“动荡变革中的世界:携手应对挑战”为主题,讨论地缘政治、全球经济和气候变化等议题。中美关系作为核心话题之一,备受关注。
格雷厄姆·艾利森以“修昔底德陷阱”理论闻名,该理论描述崛起大国与守成大国因权力转移而导致的冲突风险。他在2017年出版的《注定一战:中美能避免修昔底德陷阱吗?》一书中,将这一理论应用于中美关系,引发全球学术界的广泛讨论。他的演讲选择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澶渊之盟的类比,无疑触动了敏感的历史神经。
他提到,北宋与辽国在1005年通过澶渊之盟实现了和平,宋朝以岁币换取了边境稳定。他认为,这一历史案例表明,竞争对手可以通过妥协共存,避免毁灭性冲突。他进一步指出,中美作为拥有庞大核武库的国家,一旦发生战争,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双方应优先确保生存,通过合作管控分歧,在贸易、气候变化和全球治理等领域寻找共同利益。
中国学者在论坛期间和会后对此作出回应。在论坛的分组讨论中,多位中国专家指出,艾利森的建议忽略了当今中国的综合国力。2022年,中国GDP达到18.3万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二,占全球经济的18%。中国拥有世界第三大核武库,常规军事力量也在快速现代化。
稀土资源占全球储量的近三分之一,高科技领域如5G和人工智能已处于领先地位。与宋朝文弱武强的处境不同,今日中国有能力通过实力维护和平,而非依赖妥协。学者们还提到,清朝和民国时期的屈辱历史表明,单方面让步无法换来持久和平,反而可能招致更大侵略。
国际反应同样值得关注。在论坛现场,部分外国代表对艾利森的观点表示兴趣,认为大国合作确实是避免冲突的关键。然而,亚洲国家的代表多持谨慎态度。日本和韩国学者提到,亚太地区的安全依赖于多边机制,而非简单的双边妥协。
印度媒体《经济时报》报道称,艾利森的建议引发了关于大国权力平衡的讨论,但也有人质疑其可行性,认为中国不会接受类似宋朝的角色。西方媒体如《纽约时报》则将此解读为学术界对中美关系的新思考,强调核武时代合作的必要性。
艾利森的演讲在博鳌论坛后持续发酵。4月1日,昆仑策网发表文章《用“澶渊之盟”模式解决中美冲突?美国学者话术包藏祸心》,批评艾利森的类比是对中国历史的误读。文章指出,澶渊之盟的本质是宋朝在军事劣势下的妥协,换来的和平以国力衰弱为代价。
当代中国无需也不可能接受类似安排。文章还提到,艾利森的“修昔底德陷阱”理论本身存在局限,过分强调大国对抗,忽视了全球化的合作趋势。同期,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评论,呼吁通过对话而非历史类比来解决中美分歧。
2024年,艾利森的言论逐渐淡出公众视野。在上海一场国际关系研讨会上,学者们讨论中美科技竞争,提及华为和美国芯片限制的博弈,但无人再提澶渊之盟。媒体报道聚焦于实际问题,如中美在WTO框架下的贸易谈判和气候变化合作。
2024年11月,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发表文章,分析美国大选对中美关系的影响,指出无论谁当选,美国对华遏制政策难以根本改变,但合作空间依然存在。文章未提及艾利森的建议,显示其影响力已大幅减弱。
国际局势的发展进一步证明了艾利森提议的局限性。2025年,香格里拉对话会上,美国国防部长皮特·赫格塞斯警告中国对台湾的“威胁”,但中国代表重申和平发展立场,强调通过对话解决问题。
中美在南海的军事对峙虽未升级,但舰船频繁巡航显示竞争仍在持续。经济领域,2025年第一季度,中美贸易额同比增长5%,显示双方在对抗中仍保持紧密联系。艾利森的澶渊之盟类比未能在政策层面产生实质影响,成为学术讨论中的一段插曲。
回顾历史,澶渊之盟为宋朝带来短期和平,却埋下长期隐患。今日中美关系远比宋辽复杂,经济、军事和科技的交织让单方妥协难以实现。中国以实力为后盾,寻求平等对话,而非屈辱让步。
艾利森的建议虽引发热议,但未能改变大国博弈的现实轨迹。它提醒人们,历史可以提供借鉴,但生搬硬套往往适得其反。中美关系的未来,取决于双方在竞争与合作中的智慧平衡,而非简单复刻过去的盟约。
更新时间:2025-07-2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