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隔雾
编辑|隔雾
在餐饮界,“预制菜”几乎是谁碰谁挨骂,我国民众对其的排斥程度也达到了极点,毕竟谁都想吃到健康且热乎的饭菜。
然而,有这么一家日本来的餐饮品牌,不仅明目张胆地把预制当做核心卖点,更离奇的是,它在中国布局二十二年,生意反倒越来越红火。

这家日本餐饮品牌是何许人也?它越做越火的原因又是什么?
萨利亚破解消费者心智的第一招,就是彻底颠覆“低价等于低质”,它的武器不是绝对的低价,而是一种经过精密计算后,能让顾客产生“我占到便宜了”的超预期价值感。
这种感觉是怎么来的?它并没有选择和同行比烂,而是建立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无法反驳的价值标杆。

当菜市场的生牛肉都要卖到每斤四十元时,萨利亚一份滋滋作响的牛排套餐,竟然也只卖四十多元。
这种直接对标日常消费成本的定价策略,瞬间击穿了餐饮业层层加码的溢价体系,让消费者凭直觉得出结论——这顿饭,太划算了。
这种对消费心理的拿捏,源于品牌一段惨痛又深刻的历史,时光倒回至1967年,品牌创始于日本千叶县一个菜市场的二楼,入口又窄又陡。

因为选址太差,加上当时西餐被视为“高端”消费,店铺开业后几乎无人问津,创始人正垣泰彦为了吸引顾客,甚至搞过最低三折的极端促销。
这次看似疯狂的降价,却成了一次意义非凡的市场测试,他发现,涌入店里的顾客关心的根本不是什么“正宗意大利风味”,而是“我竟然能用这么便宜的价格吃到西餐”。

这个发现让他彻底顿悟:消费者最核心的需求,是“吃得值”,这个认知,成了萨利亚后来所有商业决策的基石。
即便是现在,海外市场的客单价在过去四年里从约30元涨到了约42元,但它的门店依然座无虚席。

因为那种“占到便宜”的心理价值锚,早已深深地扎根在消费者心中,足以消化这点温和的成本上涨。
萨利亚很清楚自己的战场在哪,它精准地将自己定位为“工作简餐”和“朋友小聚”的解决方案。
在这些非正式、高频的消费场景里,人们对“是不是现炒”的执念,被标准化的口味、极高的性价比和快捷的出餐速度轻松取代了。

就像一位带着孩子的家长所说,他们根本不介意食物是不是预制菜,稳定、可负担、能让孩子吃饱吃好,这就够了。
这与前段时间同样使用预制菜,却因定位高端而引发巨大争议的西贝形成了鲜明对比,也揭示了一个行业的真相。
萨利亚的第二重悖论,在于它如何将“抠门”到极致的后台运营,转化为了赢得前台顾客信任的资本。

它没有把成本控制当成商业秘密,反而通过运营效率的极致优化和对工业化流程的坦诚,将“预制菜”从一个负面标签,变成了解释其亲民价格的合理性证书。
它的成本压缩,很多都发生在消费者看不见的地方。
比如,它有一套独特的“113选址策略”,专门选择核心商圈里那些非临街、租金低廉的犄角旮旯,像是地下室或者高楼层的角落。

这使其租金成本仅占营业额的13%左右,远低于行业平均20%-30%的水平。
公司内部甚至设有一个名为“工学部”的神秘部门,这群人的唯一任务,就是像科学家一样研究如何优化操作流程,榨干每一秒钟的效率。
他们改进餐盘设计,让服务员单手就能稳稳端起三盘菜,他们优化清洁工具,能把打扫时间直接减半。

这些毫秒级的优化,共同构成了萨利亚价格优势的坚实地基,但顾客在流畅的用餐体验中却浑然不觉。
而在看得见的地方,萨利亚毫不吝啬地展示其强大的“供应链肌肉”,它在日本拥有自建农场,专门种植为品牌定制的高产生菜。
核心的牛肉、奶酪酱等食材,则从澳洲的中央工厂集中采购进口,以稳定品质和成本。

进入中国后,它在全国布局了七大区域枢纽,全程冷链配送,中央厨房负责前置的清洗与分装工作。
等食材到了门店后厨,超过九成的菜品都是半成品,甚至连菜刀都不需要,加热装盘即可上桌。
就连一张披萨的厚度误差,都被严格控制在0.3毫米以内,在这种体系下,后厨能在短短9分钟内,完成75道菜品的制作并送上餐桌。

最近,为了支撑未来千店规模的宏伟蓝图,萨利亚更是投资约2.15亿元人民币,在广州建设一座全新的工厂,计划于2026年投产。
这种对供应链的重度投入,是它保障出品“稳定”和价格“亲民”的底气所在。
最关键的一步是,萨利亚从不回避甚至主动公开自己的预制菜模式。

这种罕见的坦诚,巧妙地将“使用预制菜”和“低廉的价格”这两个信息点强行绑定在了一起,向消费者传递出一个清晰的信号:我们之所以便宜,就是因为我们用了高效的工业化生产方式。
这种“一分钱一分货”的诚实形象,与那些高价卖着预制菜还刻意隐瞒的品牌形成了强烈反差,反而赢得了市场的普遍尊重。

萨利亚在中国的成功,无疑是“天时”与“地利”完美结合的产物,但就在其市场扩张高歌猛进之时,财报上一个不太乐观的信号,揭示了其商业模式背后隐藏的深层挑战。
时间拉回到2010年前后,彼时的萨利亚在中国其实颇有些水土不服。
那时候,一线城市的西餐消费主流是追求“格调”与“仪式感”,萨利亚这种“意大利沙县”般的平价定位,显得格格不入。

价格敏感的消费者宁愿选择5元一碗的本土牛肉面,而西餐爱好者又看不上它的价格优势,处境相当尴尬。
然而,时代变了。随着日本泡沫经济破灭后的务实消费观在中国年轻群体中蔓延,消费逻辑开始向“理性”和“质价比”回归。
萨利亚的商业模式,突然之间从一个市场的“边缘角色”,变成了完美契合时代需求的“价值典范”。

如今,无论是在扬州、嘉兴这样的新入驻城市引发排队狂潮,还是在老牌门店工作日晚餐时段依旧需要等位,都印证了它已然抓住了当下市场的脉搏。
但风光的背后,是财务数据透露出的一丝寒意,根据最新的财报,尽管中国区的营收在今年达到了约25-26亿元人民币,但营业利润却出现了同比下滑。
财报将其归因于新店扩张、销售管理费用及人工成本的上涨,这个“增收不增利”的现象,精准地刺中了萨利亚模式的软肋。

它的生存之道,建立在极致的成本控制和微薄的单品利润之上,这种模式对任何成本波动都极其敏感。
当门店数量向着2035年突破1000家的目标狂奔时,不断上涨的人力与管理成本,正在一点点侵蚀它辛苦省下来的利润空间。
萨利亚显然也意识到了危机,并开始主动求变,它的未来战略,正指向两个清晰的方向:向非核心城市下沉,以及继续加码供应链建设。

近些年,它的新店越来越多地开在了肇庆、江阴这类非核心城市,今年的新增门店中,已有四成位于这些地区。
同时,成立武汉子公司,意图攻入华中市场。在广州豪掷重金建设新工厂,这些动作,既是其降本增效策略的延续,也是一场决定未来的赌局。
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更新时间:2025-10-2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