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群里最近都在聊一个事,看得人心里发紧。
上海一对父母带俩娃出门,等红灯的功夫,5岁姐姐调了下座椅,就这一下,坐在第三排的2岁弟弟没了。
事后家长把车企告了,索赔200万,说座椅设计有问题。但法院判了:车企没责任,主要是家长没看好孩子。
法官那句“监护不到位,再安全的车也护不住娃”,真该让所有家长记牢。
那天是周末,宗某开车,媳妇带着5岁女儿坐第二排,2岁多的儿子自己在第三排玩手机。
红灯亮了,车停下。媳妇突然看见女儿把座椅调得很低,赶紧回头——坏了!座椅靠背死死压住了儿子的头,孩子趴在下面一动不动。
送医院抢救,医生说孩子是被座椅挤得缺氧窒息,没救回来。
家长想不通:为啥座椅没自动停下?为啥没贴显眼的警告?车企必须负责!
但车企拿出了证据:车是合格出厂的,用户手册里明明白白写着“小孩必须用安全座椅”“没放好可能致命”。
第一,2岁娃没坐安全座椅,违反了上海的规定;
第二,让5岁孩子随便调座椅,家长居然没盯着;
第三,孩子被压到窒息,不可能一点动静没有,显然是家长没上心。
法官的话挺扎心:“要是真把孩子安全放心上,能等到出事才发现?”
有人可能会说:现在很多车都有防夹功能啊!
确实,现在新车越来越贴心了。
深蓝S7的座椅,挤到东西会立刻弹回去;腾势D9调座椅时,碰到人就自动停;理想的后排屏幕更厉害,不光能感觉到阻力,还能“看”到有东西挡着,反应特别快。
法律对车企的要求是“合理安全”,不是“绝对安全”。这辆车是手动调座椅,全程由人控制,只要家长及时喊停,根本出不了事。
而且今年刚实施的汽车防夹新规定,管不了2021年出厂的老车。就像法官说的:“车企的责任有边界,警告不能替家长看孩子。”
这事儿最让人难受的是:悲剧本可以避免,但很多家长天天在犯同样的错。
第一个坑:安全座椅成了“摆设”
我国早就规定,4岁以下必须用安全座椅。但去年调查显示,全国只用了28%,发达国家都超90%。
总有人说:“就开两公里,不用了”“孩子哭,不忍心”“我抱着更安全”。
但数据不会骗人:正确用安全座椅,能让孩子死亡率降60%!
说“抱着安全”的家长,算过这笔账吗?30公里时速急刹,孩子会产生30倍体重的力,你根本抱不住,相当于把孩子往方向盘上扔!
第二个坑:装了也白装,90%都错了
更吓人的是,就算用了安全座椅,90%的家长装得不对:
• 随便放位置:最安全的是后排中间,离车门远,撞不着
• 太早正向放:1岁以内必须反着放,不然急刹能伤着颈椎
• 买“万能款”:号称“从出生用到12岁”的,每个阶段都护不好
• 装完不检查:晃一晃,超过3厘米就等于没装
今年7月新出的安全座椅标准,按身高选更方便了。但标准再好,不如家长上点心。
我家俩娃,老大5岁,老二2岁,每次出门前都要默念这几条,分享给你们:
1. 安全座椅“三必须”
必须放后排中间,必须反着用到1岁,必须每次出门都用。
别信“孩子不愿意”,习惯都是练出来的。我家老二一开始也哭,现在上车自己爬进去,还会提醒我“妈妈,扣紧了吗”。
2. 车内监护“伸手就够着”
3-6岁孩子,绝对不能单独坐车,更不能让大娃看小娃。
开车时别刷手机,时不时瞅两眼后排。就像这次出事,妈妈要是早3秒看到姐姐调座椅,喊一声“别动”,啥事儿没有。
3. 买车选对“安全配置”
带娃买车,优先选带防夹功能的座椅、后排有监控的。
老车最好去4S店问问,能不能加装安全座椅接口。新国标说了,2026年以后的新车,都得预装接口,越来越方便了。
法院的判决很清楚:车企该进步,但家长的责任逃不掉。再先进的防夹功能,也防不住家长走神。
我国1-17岁孩子,最容易死于伤害,道路交通排第二。这些数字背后,都是一个个破碎的家。
孩子的安全,没有试错机会。一次疏忽,就是一辈子的痛。
法律划清了责任,但护着孩子,得靠每个家长多瞅一眼、多上点心。
现在就去看看你家安全座椅装对没?下次开车前,多瞄两眼后排。
这些小事,可能就是孩子的保命线。
更新时间:2025-08-1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