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月 10 日,美股突然 “跳水”,纳斯达克指数跌了 3.56%,标普 500 指数跌 2.72%,这是近半年最大单日跌幅。
可就在 9 月,美联储刚宣布降息 25 个基点,当时美股还创了新高。
为啥降息这 “蜜糖”,才几周就变 “砒霜” 了?
其实美联储这次降息,也是被逼的。一方面美国经济在 “降温”:虽然通胀从3年前的 8% 降到现在 3%,但就业不行了。
过去三个月,每个月新找到工作的人平均才 11.6 万,这数看着抽象?对比下就清楚了:今年年初的时候,每个月新增就业能有 25 万,现在直接少了一半还多。
这意味着啥?不少想找工作的人,可能投了简历也没动静,市场上的岗位明显变少了。
更让人担心的是失业率,到了 8 月,没工作的人占比,飙到了近 4 年里最高的水平。
简单说,100 个人里想工作却没工作的,比过去 4 年里大部分时候都多,大家手里没收入,自然不敢随便花钱,消费一弱,经济就更没劲儿,而且房地产还低迷。
就业差、房子卖不动,经济就像踩了刹车,要是美联储不降息 ,经济很可能一下子 “硬着陆”。
可另一方面,3% 的通胀还没到美联储 2% 的目标,降多了又怕通胀反弹,之前控通胀的努力就白费了。
说白了,美联储现在就是 “走钢丝”,不降息怕衰退,降了又怕通胀,怎么选都难。
这里面还藏着白宫和美联储的 “暗战”,特朗普政府为了选情和刺激经济,一直喊着要大幅降息,这样政府借债成本低,还能撑支出。但美联储有独立性,总统不能直接管。
就像经济学家蒂莫西・泰勒一针见血地指出,政府越施压,美联储越谨慎。毕竟要让市场相信它是看数据决策,不是看政治脸色,这才是美元信用的根本。要是美联储跟着政治走,乱降息,美元反而会更不稳,全球投资者都得慌。
至于接下来会不会再降息,泰勒说会是 “小步慢跑”—— 未来半年到一年,可能每次降 25 个基点,比如 12 月先降一次,之后每 3 个月看经济数据再定。
为啥不一步到位?一是现在美股估值已经比历史平均高了,降太多容易催泡沫,以后炸了更麻烦;二是现在利率还高于 “中性利率”(不刺激也不抑制经济的利率),慢慢降能让市场和经济有时间适应,避免政策急转弯搞出动荡。
现在市场也基本接受了这个节奏,CME FedWatch 工具显示,大家对 10 月、12 月降息的预期已经很高了。
最关心的还是中国投资者:美元存款和理财收益降了,9 月美元理财平均年化收益率才 3.79%,比 1 月的 4.52% 低了不少,要不要抛美元资产?泰勒说别慌。
他认为不能盲目卖,得换个角度算算账,不光看赚多少钱,还得想想它能帮咱们扛多少风险。
美元资产的两个 “硬用场”。一是 “避险”,就像家里备着应急粮。现在全球经济不稳定,万一国际市场波动,手里有部分美元资产,能少受点冲击。
比如之前美股跌的时候,持有美元现金或稳健理财的,就比全投单一市场的稳一些。
二是 “好变现”,也就是流动性好。急用钱的时候,不少美元资产能较快换成现金,不像有些投资要等很久才能取出来。但也不是说攥着不动就行,得跟着情况调比例。
怎么调?看三个简单信号:第一看美元利率,要是美联储再降息,美元存款、理财收益可能还会降,这时候就别多配;要是暂时不降息,收益稳住了,再保持原来的比例也不迟。
第二看汇率,如果汇率稳,国内理财收益也不错,就不用特意加美元资产;要是汇率有波动,再适当调整;第三看利率环境。比如国内存款利率涨了,比美元理财划算,就可以少放些钱在美元里。
简单说,别把美元资产当 “必赚的买卖”,也别当 “没用的包袱”。看看美联储消息、对比下国内外收益,根据情况灵活调一调,既不盲目抛,也不硬扛,这样更稳妥。
不能只看收益降了,美元资产在全球配置里,能帮着避险,流动性也强。现在全球经济不确定这么多,手里有部分美元,能分散风险。
总的来说,美联储降息才刚开始,市场不会一路顺风顺水。对投资者来说,别被短期涨跌带偏,看明白背后的逻辑,理性点,才能少踩坑。
更新时间:2025-10-1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