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读|谁拍摄了杨连第“登高”纪录片?



今天,辽宁省军区干休所、退役军人代表及市民在辽宁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祭奠杨连第。

今天是英雄杨连第牺牲73周年纪念日。

沈正华这篇文章讲述他“搜寻”登高英雄杨连第电影纪录片拍摄者王德成的过程:由观众提问纪录片谁拍摄、追踪当年报道杨连第事迹的吴大中的回忆录、再从陈辉文章中获得“登高”出自纪录片《胜利之路》……历经周折,获得拍摄者王德成夫妇口述史《散镜传奇》一书。遗憾的是,愿望“丰满”,史料“骨感”,正华的文章对王德成拍摄《胜利之路》的介绍寥寥几笔,想必书中也只是如此罢了。

王德成是中国电影纪录片的第一代摄影师,他一生拍摄了近百部纪录片,从早期东北的解放,后来新中国成立后各个方面的重要成就,重大题材如我们经常看过的毛主席在北平阅兵,世界纪录片摄影大师伊文思在中国拍摄的纪录片《早春》,曾也由他协助等。

纪录片不容易出名,王德成出生在哈尔滨,母亲是俄罗斯人,妻子是日本的护士(后来从事电影事业),可以想象他的人生道路的坎坷。他曾在北京电影制片厂、西安电影制片厂、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等单位工作,离休后定居日本,已故。夫妇俩一生热爱中国。可能因为人生的遭际,他俩的故事鲜为人知,这本《中国电影人口述历史》丛书《散镜传奇》比较详细地记录了他们的人生经历。但《胜利之路》对于他来说,只是早年的一部普通电影作品。所以,书中没有我们所期待的丰富、厚重的介绍。但对于铁道兵来说,弥足珍贵。《胜利之路》以铁道兵抢修陇海铁路8号桥为主线,歌颂铁道兵抢修铁路、保障军运,为解放全中国做出的突出贡献。这个视频是铁道兵纪念馆剪辑后的作品,清晰度高,杨连第等铁道兵团指战员抢修8号桥的英雄壮举,完整再现。在此也向电影纪录片拍摄者王德成前辈致以崇高的敬意,并缅怀他为铁道兵历史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我推介正华这篇文章,有感同身受的体会。我收藏、写作,有太多类似的经历,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结果收获却很小,甚至是一场空。转发文章,是向正华热爱企业、关心历史的一种精神致敬!

谁拍摄了杨连第“登高”纪录片?

沈正华

在我宣讲铁道兵“登高英雄”杨连第事迹的过程中,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当参观者看到杨连第修复陇海铁路八号桥的影像后,都会惊叹于抢修条件的艰险和杨连第的艺高人胆大,接着好奇地问:“这是谁拍的?”

我就这个问题,曾请教了一些长者。有人说,是《铁军报》记者吴大中。我辗转买到前辈吴大中的回忆录,一看才知吴大中确实亲眼见证了杨连第的修桥过程,也在八号桥下的帐篷里战斗了80多个昼夜,并在《铁军报》宣传了杨连第的事迹。可是,他只是拍摄了照片、撰写了文章,并无可能拍摄纪录片。

于是,这个“问题”像在我心里扎了根刺儿,杨连第手持长杆在桥墩上飘荡的身影总在我心头萦绕。杨连第之子杨长林多次说:“杨连第是一个群体。你看拍摄杨连第的那个人,他是怎么拍的?为了工作,也在玩命儿。”老人的话也时常提醒我,到底是谁拍摄了杨连第?他是怎样拍摄到惊心动魄的画面?

2023年,我偶然在网络上看到新华社解放军分社陈辉大校的文章,他在《从“登高英雄”到志愿军“一级英雄”》一文中说,“北京电影制片厂摄制的新闻纪录片《胜利之路》介绍了杨连第的事迹。”得到了这个关键线索,我开始全网检索有关信息,但都查不到这部影片,线索又断了。

转机出现在2025年4月,当我再一次检索有关信息时,发现在豆瓣电影的片单目录一栏,有人发布过这部影片的条目,还有当时宣传海报的图片,写明摄制者是王德成。再一次抓住关键线索,我感到距离揭开谜底又近了一步。

《胜利之路》电影纪录片海报。

可是,当我询问对方是否有片源或者更多信息时,发布者说,他只是对创建条目感兴趣,自己是在旧书网上找到的海报,本身没有任何片源,也没看过这部片子。

最后的希望,寄托在王德成的回忆录里,许多参加革命的老同志都会在晚年追忆自己战斗的一生。我不确定他是否有相关著作,更不确定这部影片是否在他的回忆录里占有一席之地。试试看吧!

苍天不负有心人,终于找到了他的口述历史《散镜传奇》。在此要感谢“中国电影人口述历史”这一大型采访工程,王德成是新中国纪录电影领域的拓荒者,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黎煜博士历时几年采访了王德成夫妇,并编纂成书出版。

翻开口述史,终于找到了我想要的答案。1949年,王德成加入“北影”后拍的第一部影片就是《胜利之路》。王德成带着三个助理去拍摄铁道兵团抢修铁路,其中重点表现了杨连第的登高壮举。王德成回忆,拍摄过程中,困难的是角度。根据有关资料,他们使用的应该是一款名为“艾姆”的手持三镜头电影摄影机,连同脚架、电瓶,重达几十公斤,摄影师们可没办法带着设备爬上墩身去拍摄。怎么解决的呢?他们找到附近的制高点,在镜头前加了一个望远镜来拍摄杨连第的一些活动。王德成自己也感慨:“杨连第的确在铁道部队抢修八号桥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如果他一失足,就要牺牲。我们铁道兵就有这个英雄气概!”

不为人知的是,拍摄这些画面,摄影师也吃尽了苦头。王德成夫人刘静贞回忆:“(他)有时候一出差就一年半载,如解放初拍铁道兵抢修八号桥,流汗湿透的衣服也没有时间洗,衣服被汗泡烂了,连换的都没有,穿的衣服就像讨饭似的……”

至此,一切问题豁然开朗。以王德成为主的摄影团队拍摄了杨连第,为“登高”二字留下了最具象化的表述。

或许有人不解,耗费如此精力考证一段影像的拍摄者有何意义?但正是这些看似微小的考据,如同历史长河中的拼图碎片,经由陈辉、豆瓣网友、黎煜和我等不同时空的探寻者之手,最终拼凑出英雄史诗的完整图景。

收与藏、探与寻、考与证,埋藏在人类基因里的天性,总会让一些人如痴如醉。

后记

今天是个特别的日子,能够在梅老师的公众号,发布这样一篇文章,非常激动。梅老师几次推介我的文章,奖掖之情,铭记在心。

我于2016年入职杨连第生前所在的单位中铁十一局一公司(前身为铁道兵一师一团),历任技术员、宣传部部员、团委书记等职,现任党委工作部副部长,负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杨连第和“登高精神”是十一局的旗帜和灵魂,我入职后就接受相关教育,“登高精神”可谓一路伴我成长,我也不自觉地成为了“登高文化”的宣传员。

开启收藏之路,不单因为我是英雄生前所在单位的职工,更因为我曾在铁道兵纪念馆学习,受到梅梓祥、田晓晨等老师的熏陶和帮助,受到无数老铁道兵前辈的教育和鼓励。研究英雄,宣传英雄,已成为我工作和生活的一部分。

关于杨连第登高视频拍摄作者的考证,过程曲折,但结果还算不错,可谓“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同时,还有一点遗憾,就是我们所看到的影像,只是《胜利之路》的片段,完整的纪录片仍无缘得见,期冀另一段机缘。

铁道兵的历史波澜壮阔,史料极其丰富。我的研究相对窄,专注于“登高英雄”杨连第,各位前辈如有相关资料,还望能不吝赐教、交流互动,给予关心、支持。

王德成(后排右一)与杨连第(后排中)合影。

《胜利之路》电影纪录片海报。

2025年3月,沈正华专访杨连第长子杨长林。


来源:梅梓祥书屋公众号

编发:铁剑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16

标签:历史   纪录片   铁道兵   英雄   电影   陇海铁路   回忆录   中国电影   事迹   文章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