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消费者在用餐时抱怨:“味道越来越像,餐厅越来越没个性。” 但这背后并不是厨师不尽责,而是预制菜已悄悄霸屏后厨,厨房早已不再是餐厅的核心。
以被网友调侃 “美食荒漠” 的杭州为例,以前巷子里随处可见的夫妻小店,能靠低租金、灵活经营撑起一方美味,师傅大火爆炒的片儿川,锅气十足。
现在,多个大型商圈对明火使用和油烟排放进行集中整治,连装修都得按统一标准来。
商场餐厅为了达标,只能放弃传统灶具,转用电磁炉或电灶。而在没有大火的环境下,传统意义上的 “爆炒” 无法实现。
更要命的是商场里的高租金,光是每月房租就能压得小老板喘不过气,再加上人力成本持续上涨,对于开在商场的餐饮品牌而言,这样的成本根本无法长期承受。
于是,越来越多商家转向“中央厨房+预制菜”的解决方案。原材料在工厂集中加工,门店只需加热或简单拼装,出菜时间缩短,人员结构也大大简化。
不用依赖大厨,省了高额人工成本,还能保证每道菜味道统一。
杭州并非孤例。从成都到广州,再到北京、上海,大量曾经藏在巷子里的小饭馆,这几年因生存空间被挤压,逐步退出了主城区,只剩商场里的连锁品牌靠预制菜占据主流。
而工业化和外卖行业的爆发,更是给预制菜添了把火。
对餐馆老板来说,预制菜就是 “降本神器”,有研报显示,用预制菜能让荤菜和调味品成本降 17%,人工和租金成本省 60%,整体净利率能提 14 个百分点。
数据显示,有70%的外卖商家都用调料包或预制菜。这背后的逻辑并不复杂。外卖行业讲究“效率优先”:点单后15分钟送达、菜品冷热适中、口味稳定。这些要求传统厨房很难做到。但预制菜可以。
标准化生产让每一份菜都有固定的重量、盐度、油量,保质期和出餐时间都能精确控制。
无论用户在北京、上海还是合肥,点同一个品牌的外卖,味道几乎一样。
这种 “效率优先” 的逻辑,正好契合了当下餐饮行业的需求,预制菜自然成了香饽饽。
最关键的是,资本看中了预制菜背后的 “赚钱逻辑”,推着它快速扩张。
餐饮行业看着热闹,其实利润薄得可怜,头部餐饮的利润率也就 3% 左右,原材料、房租、人工都是大头成本。而预制菜刚好能解决这些痛点。
其实不止中国,纽约、伦敦、东京这些大城市,在城市化过程中都经历过类似的变化:街头摊贩消失,夫妻小店被挤走,连锁餐饮和标准化味道成为主流。上述种种变化,正是城市化、工业化和资本逐利共同推动的结果。
但代价是显而易见的:地方菜失去了风味,厨艺不再是核心竞争力,餐饮变成了包装流水线。
从“酸菜鱼像瓶里倒出来的酸味”,到“辣椒炒肉毫无烟火气”,再到“每家店吃起来都像一个中央工厂出品”,这些变化,并是城市结构、经营模式和成本逻辑共同推动的结果。
我们可以接受预制菜作为一种补充,但当它成为主流甚至是“唯一可选项”时,那些藏在深夜街头、能吃出人情味的锅气小馆,就真的越来越少了。
“一碗热汤里飘着烟火气,那种带着‘人情味’的味道,是再标准的预制菜也做不出来的。”
预制菜征服的不只是餐厅的后厨,也在悄悄改变我们与食物之间的情感连接。
在效率和多样性之间,如何找到平衡,让标准化的预制菜满足效率需求,也让街头美食的烟火气不至于彻底消失在城市的发展里,是城市餐饮接下来必须面对的问题。
更新时间:2025-09-1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