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上海人,去了一趟徐州后,聊聊对徐州的真实感受,全是实话

我因为一张特价高铁票,误打误撞从上海去了趟徐州。没想到,这趟“临时起意”的旅行,竟让我对这座苏北城市彻底改观——原来,历史可以这么“活”,烟火气可以这么浓,徐州人更是让我这个见惯世面的“魔都人”直呼“暖到心窝里”。

在徐州,历史不是课本,是触手可及的生活

来之前,我对徐州的印象只有“刘邦故里”四个字,但真正踏上这片土地才发现,历史在这里根本不是博物馆里的玻璃展柜,而是触手可及的生活。

在城下城遗址博物馆,我站在深达十米的“叠城奇观”前惊呆了——汉代瓦当和明代青砖交错堆叠,脚下是两千年前的排水沟,头顶是现代的玻璃栈道。讲解员说,这里每一层土都是不同朝代的“朋友圈”,徐州人建新城时,硬是把老城原封不动埋进了地底。那一刻,我突然懂了什么叫“一眼千年”。

接着去了户部山古建筑群,明清老宅子沿着山坡错落分布,青砖灰瓦间晾着腊肉,大妈坐在门墩上择菜,大爷拎着鸟笼遛弯。崔焘故居的木雕窗花斑驳却精致,李蟠状元府的院墙爬满凌霄花,明明是景区,却像误入了谁家的老宅院。导游说,这里住的大多是原住民,“房子要有人气才不塌”。难怪连屋檐下的燕子都活得那么自在。

最震撼的是龟山汉墓。甬道墙壁打磨得像镜子一样光滑,56块巨型塞石严丝合缝,连头发丝都插不进去。导游神秘兮兮地说:“这墓主人是楚王刘注,但至今没人知道他是怎么把山掏空的。”我摸着冰凉的墓壁,突然一阵穿堂风吹过,吓得同行的小姐姐一把拽住我胳膊——这哪是逛景点,分明是沉浸式“盗墓笔记”!

在徐州,烟火气里藏着“硬核浪漫”

上海的精致是法棍配拿铁,徐州的烟火气却是地锅鸡就烧饼。在回龙窝街区,我跟着本地人排队半小时,终于挤进一家地锅鸡老店。老板娘嗓门洪亮:“姑娘,饼子要蘸汤才香!”一锅热气腾腾的鸡肉端上来,面饼吸饱了酱汁,咬一口差点烫到舌头,但真的停不下来。隔壁桌的大爷看我手忙脚乱,直接递过来一碟辣椒油:“徐州人吃饭,就得辣出汗才痛快!”

晚上去了云龙湖,本以为就是个普通公园,结果被夜景惊到——湖面倒映着苏公塔的灯光,岸边全是遛弯、跳广场舞的市民。一位小姐姐主动帮我拍照,还推荐了湖边的“网红米线店”。第二天一早,我按导航找过去,店里坐满了晨练完的大爷大妈。老板娘听说我是上海来的,特意少放了辣,端上来时还念叨:“咱徐州米线用牛骨熬汤,和你们那的过桥米线不一样!”一口下去,汤鲜粉滑,果然没骗我。

最让我“破防”的是在彭城风华看实景演出。70分钟的船程,苏轼治水、百姓送别的故事在湖光山色中上演。演到动情处,岸上突然燃起烟花,船上的小孩兴奋得直拍手,后排的大叔偷偷抹眼泪。散场时,志愿者塞给我一张明信片:“带回去给朋友看看,咱徐州不光有刘邦,还有文化!”

徐州人,比羊肉串还“热乎”

都说上海人精明,但徐州人的“直球式热情”让我招架不住。

在潘安湖湿地,我正对着导航发愁,一位骑电动车的大叔直接刹住车:“去池杉林?跟我走!”他一路把我领到景区门口,摆摆手就走了,连个联系方式都没留。后来才知道,他是附近村民,十年前这里还是煤矿塌陷地,“现在环境好了,咱也得给游客留个好印象”。

在徐州博物馆,看到了金缕玉衣。旁边一位退休教师模样的阿姨主动当起解说:“这件玉衣用了4248块玉片,汉代人相信玉能防腐,你看这金丝多细……”讲到激动处,她掏出手帕擦了擦展柜玻璃,仿佛那是自家传家宝。

最难忘的是在文庙街区迷路时,一位阿姨硬是带我绕了三条巷子找到目的地。我说要给她买瓶水,她连连摆手:“徐州人帮人不是做生意,是讲情分!”

回上海的高铁上,我翻着手机里的照片:户部山的凌霄花、地锅鸡的热气、潘安湖的睡莲,还有徐州人笑起来眼角的皱纹。

这座城市太“矛盾”——明明有三千年的底气,却活得像个接地气的“老顽童”;明明经历过战火和塌陷,却把日子过得比烧烤炉还火热。难怪连苏轼、辛弃疾都愿意在这儿“躺平”。

如果非要总结徐州印象,大概是:它像块汉画像石,粗粝里藏着精巧,沧桑中透着鲜活。而徐州人,就是让这块石头永远温热的魂。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09

标签:旅游   徐州   上海人   实话   真实   上海   米线   凌霄花   大爷   烟火   户部   展柜   青砖   刘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