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贸易摩擦从2018年就开始了,那时候特朗普第一次执政,就对从中国进口的商品加征关税,涉及金额高达数千亿美元。中国也采取了对等反制措施,两边你来我往,全球经济都跟着晃荡。到了2025年,特朗普第二次上台后,继续推行他的美国优先政策,对中国商品的关税一度提到145%,中国反击到125%。这种高关税基本上让双边贸易停摆,很多企业叫苦不迭。供应链被打乱,美国消费者买东西贵了,中国出口企业订单少了,大家都盼着有个转机。
今年以来,中美已经进行了几次会谈。第一次是5月10日在瑞士日内瓦,双方同意暂停加征关税90天,建立磋商机制。这给了市场一个喘息的机会,股市小涨,企业开始调整计划。第二次是6月9日在英国伦敦,焦点在稀土和高科技出口上,达成了原则框架,但关税问题没解决。第三次就是7月28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开的,这次级别高,中方由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带队,美方是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和贸易代表凯瑟琳·格里尔。会谈持续一天半,从28日下午到29日结束。
谈判背景挺复杂。特朗普上台后,不光对中国,对日本、韩国、欧盟也加关税,最高到统一15%,还要求他们对美国投资大笔钱,比如日本5500亿美元,欧盟6000亿,韩国3500亿。这把贸易谈成了生意,美国想扭转贸易逆差,2024年逆差9184亿美元,大头来自中国。中国乐意买美国农产品和芯片,但美国又禁售高科技产品,自相矛盾。谈判中,双方分歧大,立场需要磨合。
会谈结束后,中方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代表兼副部长李成钢在30日公布结果:“中美将继续推动暂停关税等措施如期展期”。这18个字一出,全球市场反应积极。股市小幅上扬,供应链企业松口气,避免了8月12日到期后立即加征关税的风险。展期意味着再延90天,到11月12日,双边贸易保持现状,不再升级。这不是大突破,但至少稳住了局面,让大家觉得还有谈判空间。
为什么说全球松了口气?中美是世界前两大经济体,经济总量占全球三分之一,贸易额占五分之一。他们的动静像蝴蝶效应,影响全世界。关税如果升级,供应链成本涨,很多跨国企业工厂在中国,转移到越南、印度虽已开始,但那些地方基础设施和劳动力素质跟中国有差距,风险高。金融市场也稳了,避免了大波动。经济增长不确定性减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上调了点。
从细节看,这次会谈坦诚深入,有建设性。李成钢说双方交流富有成效,何立峰强调落实元首共识。美方贝森特表示最终需特朗普批准,但会谈氛围好。相比前两次,这次焦点在延长休战期上,没谈成其他实质协议,但避免了恶化。特朗普的政策矛盾,一边想卖东西给中国,一边怕中国科技超前,禁售芯片。这让谈判难推进。
全球反应正面。欧洲央行官员讨论时,说这减少了波动。日本和韩国企业关注,因为他们也面临美国关税。东南亚国家如越南,本来盼着供应链转移,现在节奏慢了点。农民在美国继续出口大豆,中国企业订购部件。股市如纽约和上海都跟涨,分析师报告指出展期给经济吃定心丸。
特朗普的强硬作风没变,他把国家当企业管,谈判像做生意。这次展期是他策略调整的结果,因为中国反击强硬,出乎美国意料。贝森特和格里尔代表美方,执行特朗普指示,但也得面对现实。何立峰主管中国经济,经验丰富,推动开放。李成钢处理具体贸易事务,专业性强。
贸易战打到现在,教训多。2018年起步时,大家以为很快就结束,结果拖了七年。关税加了,逆差没减多少,反而增加成本。企业学到分散供应链的重要性,中国推动内需和科技自立。美国制造业回流,但进展慢。全球经济一体化,拆不开。
这次瑞典会谈是转折点?不好说。但18个字的公布,让市场稳定下来。投资者擦汗,继续观察。企业高管打电话确认订单,避免慌乱。分析师写报告,强调不确定性还在,但至少有缓冲。
长远看,中美需要找平衡点。中国是世界工厂,美国是消费大国,合作空间大。稀土和高科技是焦点,中国有优势,美国有顾虑。谈判继续,或许在投资和产品采购上突破。特朗普与其他国家协议简单,对中国复杂,因为涉及科技竞争。
这次会谈提醒大家,对话是出路。对抗伤敌一千自损八百。希望后续谈判有突破,让贸易回归正常。
更新时间:2025-08-0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