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溃疡性结肠炎,总是找上你?多半中了这4大诱因,赶紧自查

《黄帝内经》有言:“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在临床工作中,我发现溃疡性结肠炎(UC)的发作绝非偶然,其背后往往隐藏着体质基础与诱发因素的共同作用。

正如古人所察,“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此病正是内在正气不足与外在邪气侵袭相互交织的结果。

今天,就来给大家说一下,哪些因素是UC最常见的“推手”。

①饮食不节,脾胃首当其冲

长期嗜食肥甘厚味、辛辣烧烤,或过度贪恋生冷冰饮,最易损伤脾胃。脾胃乃后天之本,一旦受损,则运化水湿的功能失常,导致湿热内蕴,下注于肠道,熏灼肠络,化为脓血,这便是便下脓血的内在病机。所谓“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绝非虚言。

②情志失和,肝气横逆克脾

中医认为“思虑伤脾”,而“肝气犯脾”更是关键病机。现代人工作压力大、精神紧张、情绪抑郁,导致肝气郁结。肝属木,脾属土,木郁则克伐脾土,致使脾胃升降失常,肠道传导失司,表现为腹痛、腹泻、里急后重。

③脾肾阳虚,正气虚弱是根本

部分患者素体虚弱,或久病耗伤,导致脾肾阳虚。脾阳不足,则无法温运水谷;肾阳亏虚,则不能暖土助运。这好比锅下无火,水谷难以腐熟,从而导致虚寒内生,出现久泻不止、五更泄泻、畏寒肢冷等症。

④外邪侵袭,引动内在伏邪

湿热、疫毒等外邪侵袭人体,若遇体内素有湿邪,则内外合邪,引动而发病。尤其在季节交替、气候突变之时,机体抵抗力下降,外邪易乘虚而入,诱发或加重病情。

面对如此复杂的病机,中医调治上强调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绝非一味“消炎止泻”:

①活动期:以“清化”为主,重在祛邪。此阶段湿热毒邪壅盛,便血、腹痛明显。治疗上当以清热化湿、凉血解毒为法,急则治其标,迅速控制炎症。

②缓解期:以“调养”为要,重在扶正。当急性症状得到控制,治疗重点转向健脾益气、温补脾肾。通过恢复脾胃功能,培补先天之本,增强机体免疫力,力求改变“虚”的内在体质。

③全程贯穿“调肝”与“和血”。治疗中必当重视疏肝理气,以解其郁结,同时根据病情选用活血化瘀或养血和血之品,以改善肠道局部气血循环,促进黏膜修复。

中医上治疗此病,贵在“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通过清湿热、调肝脾、补脾肾的综合策略,分期论治,动态调整,标本兼治,进而实现“肠”治久安。如果你也有上述相关问题,可以说说情况,给大家答疑。#溃疡性结肠炎##腹泻##肠炎##胃肠#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7

标签:养生   溃疡性   诱因   结肠炎   脾胃   湿热   肝气   肠道   正气   脓血   中医   黄帝内经   机体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