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叔,来咱们一块儿晨跑!”一大早,小区门口的健身队又集合了。65岁的王叔却有些犹豫,平时他最爱在清晨五六点下楼散步或慢跑,一坚持就是10年。可最近几天一降温,他前脚刚跑完,后脚就被家人“念叨”了个遍:“新闻上说,冷天晨练心梗高发,你别太拼!”王叔一边觉得不可思议,一边又有点担心。
锻炼明明有益健康,难不成冷天锻炼就真容易出事?60岁以后,锻炼方式到底该如何调整,才能既强身又防风险?很多人都遇到过类似的困惑,甚至因为一点小病放弃了运动。降温时节,中老年人到底怎么运动才安全?
天气转冷,多地医院心血管病急诊量增加,很多老年人习惯清晨锻炼,反而让心脑血管风险悄然上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数据显示,冬季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较夏季高出20%-26%,其中晨间运动时段尤为突出。
哈佛医学院的一项研究提醒:60岁以上人群在温度较低时段进行高强度运动,心脏负担会加重,心律失常风险升高。
第一,血管收缩更明显。气温降低后,人体为了保温,血管会收缩,导致血压升高,本就存在心脑血管隐患的老人更易出现意外。
第二,早晨血压波动大,心脏受刺激。降温天清晨本就是人体血压“高峰时段”,此时突然剧烈运动,易诱发心梗或脑溢血。
第三,温差环境会引发呼吸道等慢性病。运动时呼吸加快,若冷空气刺激过大,易诱发慢阻肺、哮喘等问题。
那么,是不是降温了就只能困在家里?并非如此!只要改掉错误的锻炼习惯,把握科学运动时机和方式,依然能享受锻炼带来的强健体魄。
很多60岁以上人都以为“只要坚持锻炼就不会生病”;但数据显示,方法不当,伤害比你想象得更隐蔽:
凌晨户外锻炼
不少老年人喜欢天没亮就去晨练,但研究显示,冬日凌晨5-7点,是冠心病突发高峰时段,剧烈运动让风险陡增。北京协和医院心内科门诊统计,每年冬春季突发心脑血管事件老人中,高达38%与清晨运动相关。
穿衣不足,忽视热身
调查表明,超过60%的中老年锻炼者热身时间不足5分钟,导致冷空气刺激肌肉和关节,容易诱发拉伤、跌倒及关节炎发作。实际上,哈佛医学院的实验发现,运动前暖身时间达10分钟以上的人群,运动损伤发生率降低了32%。
锻炼强度太猛,量力不及
很多老年朋友常有“青年壮志”,喜欢快走、跑步、打球拼命出汗。然而中华医学会指南明确建议,60岁后适宜选择慢走、太极、轻松体操等有氧运动,运动心率维持在“170-年龄”左右,且每周累计150分钟中低强度活动即已足够。经常超量锻炼的人,反倒容易出现关节磨损、心脏负担加重、免疫力下降等问题。别把锻炼当“拼命三郎式任务”,科学运动才是健康之道。
想要锻炼不生病,老年人应及时调整锻炼方式,远离运动雷区。
把晨练时间后移。避开气温最低的清晨,建议上午9-11点或下午2-5点运动,此时气温升高,能有效降低心脑血管意外风险。
增加热身,防止受寒。锻炼前,务必在室内充分热身10分钟以上,活动开关节、拉伸肌肉。户外运动时穿戴多层松散衣物,可随运动强度调整增减,避免出汗后着凉。
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量和方式。步行、太极、健步走及伸展操尤为适合中老年人。锻炼过程中注意身体感觉:能说话但不气喘,略觉疲劳但不透支。一旦出现胸闷、头晕、四肢无力等异常,应立即停止。
关注空气质量和天气变化。雾霾天、气温骤降时减少户外运动,可尝试室内运动或在家做体操、伸展、瑜伽等。
定期体检,个性化调整运动计划。每年至少体检一次,特别是有慢病史或服药者,运动内容务必结合医生建议设定,减少运动不当风险。
养成运动记录习惯。用日历、运动手环等工具记录每次运动情况,有助于发现身体波动、及时做出调整。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病与健康促进》年度报告
《哈佛大学医学院健康运动指南》
《北京协和医院心脑血管保健手册》
《运动与健康研究进展》,中华医学会出版社
《中国老年人运动健康指引(2022版)》
更新时间:2025-10-1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