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视障群体打造的 “无障碍权限”,如今成了 AI 助手实现 “一键操作” 的核心工具。
这份本应传递善意的功能,却让支付密码、聊天记录等私密信息面临泄露风险,当 AI 助手越来越 “聪明”,我们该如何在享受便利时守住隐私底线?
无障碍权限本是安卓系统的暖心设计,让视障用户通过屏幕朗读 “听” 懂内容,帮行动不便者减少手动操作,它像一根贴心的 “拐杖”,支撑特殊群体平等使用手机。
如今,这根 “拐杖” 被 AI 助手借去实现新功能,只需一句指令,AI 助手就能代订外卖、发送消息,背后正是无障碍权限赋予的 “读屏” 和 “模拟点击” 能力。
大家是否留意过手机权限设置里的 “无障碍服务” 列表?那些你授权的 AI 应用,正通过这项权限观察屏幕上的一切内容,包括输入的密码和私人聊天。
这种跨界借用让 AI 助手快速实现了跨应用操作,但最初为特殊群体设计的功能,为何会成为普通用户手机里的 “全能工具”?这背后是厂商的技术选择困境。
AI 助手要跨应用操作,需突破 App 间的数据隔离墙,行业有两种路径:接口合作与无障碍权限调用,厂商大多选了后者。
接口模式需手机厂商与 App 开发者达成协议,安全性高但适配成本大。不同品牌手机标准不一,App 要为每个品牌单独开发接口,耗时费力。
无障碍权限模式则简单直接,无需 App 方同意就能调用系统级权限,开发快且适配所有应用。对急于抢占市场的厂商来说,这是低成本扩张的捷径。
市场数据显示,2030 年全球 AI Agent 市场规模预计达 471 亿美元,是 2024 年的 9 倍,巨大的市场诱惑下,厂商更难拒绝无障碍权限带来的快速落地优势。
但低成本扩张的背后,用户付出的隐性成本是什么?当 AI 助手获得 “全知全能” 的权限,隐私泄露的风险便如影随形。
开启无障碍权限后,AI 助手能读取屏幕上的所有信息,律师指出,这相当于在手机上开了 “后门”,可能被不法分子利用窃取数据。
2025 年初,湖州警方破获一起仿冒 AI 应用诈骗案。骗子诱导用户授权无障碍权限后,不仅监控操作,还趁用户未锁屏时转走资金,类似案件正随着 AI 应用普及增多。
部分 AI 应用缺乏信息筛选能力,有用户发现,AI 在润色作文时竟引用了群名称中的小区信息,只因它全盘读取了屏幕内容,多数用户在授权时并未细看隐私政策,对信息如何被使用、存储毫不知情。
这些风险并非无法避免,科技巨头已开始探索更安全的技术路径。
苹果推出 Apple Intelligence 时强调隐私保护,开发 “隐私云计算系统” 减少数据泄露风险,OpenAI 的智能体截屏功能仅在浏览器沙盒中运行,限定操作范围。
国内行业也在行动。2025 年 4 月,中国软件行业协会要求智能体须获用户明确授权才能启用无障碍服务,5 月,信通院联合多家企业倡议共建终端智能体生态,推动接口互通。
但这些规则缺乏强制性,企业可自愿选择是否采纳,监管面临多部门职能分散的问题,容易出现监管盲区。
专家建议出台专项合规指引,明确数据采集的最小范围和安全标准,企业应建立数据质量管理规范,覆盖采集、传输、存储全环节。
技术创新与隐私保护能否找到平衡点?普通用户也需要掌握保护自己的方法。
使用 AI 助手前,务必仔细阅读隐私政策,了解数据收集范围和用途,涉及支付、聊天等敏感操作时,尽量手动完成。
定期检查权限设置,关闭不再使用的 AI 应用的无障碍权限,授权时选择 “单次授权”,避免 “永久授权” 带来的长期风险。
优先选择明确承诺隐私保护的产品,注意应用是否采用 “端侧处理” 技术,减少数据上传云端的安全隐患。
当发现异常操作记录时,立即撤销相关权限并联系厂商核查,养成及时更新系统和应用的习惯,修复已知的安全漏洞。
AI 助手带来的便利值得期待,但隐私安全需要时刻警惕,在技术快速迭代的今天,用户的知情权和选择权,才是对抗潜在风险的最有效防线。
更新时间:2025-09-2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