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比肩清北,15年成为世界范围内最好的大学之一!”
很难想象,当年位居高位的施一公,放着好好的清华副校长不做,偏偏自立门户办大学,还口出狂言说出这样的话。
以至于很多人当年都觉得这人在吹牛,但在看到他为了办学校硬砸200亿创出西湖大学的时候,很多人还是不由得好奇:
他为什么这么执着于办大学?为了一所学校真的值得吗?
或许,西湖大学的现状,能够告诉我们答案...
信息源: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请理性观看
2019年接受央视采访时,施一公曾说起创办西湖大学的初衷。
他说,真正的教育不是为了让学生赚多少钱,而是要培养有社会责任感的人,让他们明白知识的价值从来不能用金钱衡量。
当时不少人听着,觉得这不过是一套听起来很“官方”的说法,毕竟喊口号容易,真要落地太难。
可了解施一公的人生轨迹就会发现,他说的每一个字,都在用自己的经历做注脚。
1967年,施一公出生在河南郑州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母都是大学毕业生,这可能也是施一公从小就学习好的一个原因。
至于施一公学习究竟有多么好,1984年他拿了全国高中数学联赛河南第一名,直接被保送到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
在清华的几年,他更是卯足了劲,不仅以本专业第一名的成绩提前一年毕业,还顺带修完了数学系的双学位。
从清华毕业后,施一公选择出国深造,先到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后来转到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拿到分子生物物理博士学位。
之后在纽约的癌症研究中心做博士后,研究肿瘤抑制因子的分子机理。
1997年,还没完成博士后研究的他,就被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聘为助理教授,一路晋升到正教授,成为这所名校历史上最年轻的终身正教授之一。
按说在国外已经功成名就,施一公在国外就能过上养尊处优的生活,可施一公心里始终记挂着国内。
从2003年开始,他每年都回清华大学讲学,帮着母校建设生物学科。
2007年,他干脆正式调入清华,担任生命科学与医学研究院副院长,后来又成了生命科学学院院长。
在他的带领下,清华的生命学科在教育部的一级学科评估中冲到了全国第一,而凭借这样优秀的履历和能力,2015年,他又被任命为清华大学副校长,继续教书育人,培养学生。
可施一公总觉得还不够。他看到国内高等教育在基础研究、学科交叉方面还有提升的空间,也深知传统高校的体制有时会束缚创新人才的成长。
他想要的,是一所能让科学家心无旁骛搞研究、让学生纯粹为兴趣而学习的“小而精”的大学。
于是,2015年,他联合陈十一、潘建伟、饶毅等几位科学家,向国家提交了创办新型民办研究型大学的建议。
同年7月,他们成立了杭州市西湖教育基金会,作为学校的举办方和筹资主体;12月,又注册成立了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作为筹建西湖大学的依托。
显然,这些准备工作,都是为了一个目标——办一所不一样的大学。
2018年,教育部正式发函,同意设立西湖大学。
这所由社会力量举办、国家重点支持的新型高等学校,终于从构想变成了现实。施一公的逐梦之路,也算正式拉开了序幕。
还记得他那句“5年比肩清北,15年成为世界范围内最好的大学之一”的豪言壮语吗?
这话是他在2018年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的。
要知道,清华北大是百年名校,不仅在国内稳居顶尖位置,在国际上也有着深厚的积淀和广泛的影响力,想在短短几年内追上甚至比肩,难度可想而知。
可施一公似乎从没被这样的压力吓倒。
他带着团队,一步一个脚印地把西湖大学办了起来。
不过它和很多综合性大学不同,西湖大学不追求规模,计划全日制在校生不超过5000人。
而他们在乎的估计就是“精”,因为在2017年,学校还在筹建阶段,就招收了首批19名博士研究生;2018年正式成立后,又招了130名博士生。
对于老师,学校更是下了血本,面向全球招聘顶尖人才,前几轮招聘就签约了37位高水平学术人才。
学科设置上,西湖大学也有自己的特色。它以之前西湖高等研究院的4个研究所为基础,组建了理学院、工学院、生命科学学院,优先发展理学、工学、医学这三个学科。
这种“有限特色、深度交叉”的思路,正是施一公一直强调的——不贪多求全,而是把优势学科做精做强。
就这样,一所全新的大学,在施一公和团队的努力下,慢慢有了模样。
时间一晃到了2025年,距离西湖大学正式成立已经过去7年。
从招生规模来看,西湖大学已经从最初的只招博士生,发展到招收本科生,并且招生范围不断扩大。
而师资力量方面,西湖大学依然保持着“高起点”,学校已经面向全球选聘了247位博士生导师,其中90%以上是从海外直接引进的,来自15个国家和地区。
这些老师里,有顶尖的领军人才,也有潜力无限的青年科学家,他们组成了一支精干的学术队伍,支撑着学校的教学和科研。
当然,学科建设也在不断完善。除了最初的理学院、工学院、生命科学学院,2023年学校又设立了医学院,新增了临床医学等本科专业。
2024年,还加了数学与应用数学、人工智能两个专业,本科招生专业达到7个。
这些专业都紧扣国家科技创新的需求,体现了学校聚焦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的特色。
除此之外,在人才培养上,西湖大学的特色更加明显。
学校给每个本科生都配备了学术导师,由包括施一公在内的博士生导师担任,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专业,前期侧重通识教育,后期深入专业学习。
而且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到海外交流,目前已经和23所海外高校签了合作协议,从选定导师开始,学生就能进入实验室参与科研项目。
这种“本博贯通”的培养模式,让学生能更早地接触科研前沿,节省时间成本。
施一公当初创办西湖大学,核心目标是培养有社会责任感、能推动科技进步的拔尖创新人才。
从现在来看,这个目标正在慢慢实现。
这里的学生,大多对科研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不把就业、收入放在第一位,而是更看重知识的探索和自身价值的实现。
至于当年“比肩清北”的说法,其实现在看来,根本没必要纠结。
清华北大有它们的历史积淀和优势,西湖大学有它的特色和活力,它们都是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只是走的路不同而已。
羊城派-专访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和未来引领者
北晚在线-施一公创建西湖大学是为何?他的这句话值得所有学生思考
环球网-“5年比肩清华北大,15年后媲美加州理工”,新成立的西湖大学什么来头?
更新时间:2025-07-2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