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伏天,不少人就闷得慌,动一动就出汗,不动也疲惫,更有人整天嘴黏舌腻、不思饮食,睡也睡不安稳,身体仿佛被“水汽裹着”。其实,这不是你懒,是湿气在作祟,尤其是长年肠胃虚弱、脾气不足的中老年人,若不在三伏吃对祛湿食物,整个夏天身体都如背千斤重。
我常告诉病家,**夏养阳,重在健脾利湿,**不清湿,阳不升,脏腑皆蒙尘。伏天正是“天之阳最旺”时,顺势而养若得其法,人可通体清爽、少病添寿。那么,哪些食物是夏日应挑的祛湿良方?听我一一说来。
一、
薏米——健脾祛湿,湿盛重体第一药食之品
薏米味甘淡性凉,既能渗湿利水,又不损正气,专入脾肺经,是伏天袪湿的“先锋军”。湿气居中,脾失健运,气血化源不足,人便四肢困倦、不思饭食。
若每日晨起喝一碗温热的薏米水,坚持一到两周,不少人便能感觉腿轻身爽、舌苔减腻、胃口见增。
你最近是不是总觉得起床后头沉沉、没精神,脚腕也有点肿?不妨试试这薏米的通透之力。
二、
冬瓜——清暑生津,化湿不伤胃
冬瓜性寒味淡,利尿排毒,流转津液,是夏季化湿驱热的主角蔬果。湿热交杂之体,多见口苦口干、心烦气躁、有痰难出,若得冬瓜清润,则烦热自解。
可搭配扁豆、鲫鱼共煮汤,或凉拌熟冬瓜片,既开胃解腻,又不伤阳气。若体寒者,宜煮食温服,不可过凉食用。
你是不是连日来胃口不强,菜见油即腻?冬瓜,也许能助你“开胃之门”。
三、
赤小豆——化湿排毒,兼顾通便理肠
赤小豆性微寒,有利水消肿、行血除热之效,极适合体内湿热兼有便秘者使用。它不同于红豆,其利水力更强,不燥湿反能通调肠腑,清中带补。
煮粥、熬汤,或配薏米、山药、莲子等同食,效果加倍。尤其适合水肿体质、湿疹烦躁诸症。
是不是你近来总觉得腹胀乏力、大便量少?那或许是湿热郁结影响了通腑之力,不妨来点赤小豆粥试试。
四、
茯苓——淡渗中空,润而不腻
茯苓性平味甘,为健脾化湿、宁心安神的良材,特别适用于老人体虚兼湿热失眠、纳呆腹胀者。它不像薏米那般寒凉,也不同于豆类那般厚重,在中药中属于“和缓之中又透达之士”。
可入茶、做粥、煲汤,亦能入药膳饼中,日用不伤正,泽养不扰阴。
若你这段日子夜里多梦易醒、早起头重如铅,又时常有食不化的感觉,茯苓之淡泊之性,正是你所需。
五、
芡实——补中祛湿,固肠健体之品
芡实虽小,气质却足。我常说它是“中年人厨房里的补脾神物”,既能补脾益肾,又不腻滞滋腻,特别适合腹泻频繁、泄而不止的湿盛之体调养。
尤其适合与莲子、百合同煮为汤,能补而调,生津安心,夏日食之,颇有“静水深流”之益。
是不是你经常因腹泻而不知怎么调?饭后肚中雷鸣、过敏反应频出?考虑加入芡实,用温和的味道给肠胃上一把“牢固的门”。
六、
几个用法要点,不懂吃法易事倍功半
① 所选食材应因人而异,身体偏寒的,不宜单独吃凉性如冬瓜、薏米,应搭配温润之物缓解其性。
② 病在脾湿应重用健脾;病在肾虚应佐以补肾。切莫一概套方。
③ 所有祛湿食材,忌配冰饮冷茶,伤阳更甚;应温食、温饮为宜。
④ 烹调时火候宜足不宜过,汁液保留方能养阴解暑。
⑤ 若有风湿寒湿病体者,薏米+茯苓+防风为上佳组合。
你是不是每天忙着“吃养生”,却没先看清自己的“寒热体质”?养生重在得法,非多食可取胜。
结语:
三伏祛湿,是顺时而调的智慧。汗出湿生,过夏容易病,但若用得当之食、做得宜之法,脾胃舒、气血畅,夏去秋来不过是一轮推演。你最近,是不是该为身体去去湿气,把真正的清爽带回来了?
民间方法非替代医疗治疗,如有不适请及时就医
来源:健康养生常识
更新时间:2025-07-2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