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夏秋季高发的儿童传染性疾病。由于其传染性强且易在托幼机构传播,许多家长谈之色变。本文将从医学角度全面解析手足口病的症状、病因、治疗及预防方法,并结合中医药膳调护提供康复建议,帮助家庭科学应对这一疾病。
一、手足口病的典型症状
手足口病由肠道病毒感染引发,潜伏期通常为3天至7天。多数患者症状较轻,但少数重症病例可能引发脑炎、肺水肿等严重并发症。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普通型和重型:
(一)普通型症状
1.发热:体温多在38°C左右,持续1天至2天。
2.口腔疱疹:舌、颊黏膜、上颚等部位出现红色丘疹,迅速发展为溃疡,伴随疼痛,导致患儿拒食、流涎。
手足皮疹:手心、足底及臀部出现斑丘疹或水疱,呈“四不像”特点(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留疤)。
其他症状:部分患儿伴有咳嗽、流涕等类似感冒表现。
(二)重型症状
若出现以下情况,提示病情危重,需立即就医。
1.持续高热(体温>39°C不退)或发热超过3天。
2.精神萎靡、嗜睡、抽搐、肢体抖动。3.呼吸急促、面色苍白、四肢发凉。4.血压异常或血糖升高。
二、病因与传播途径
(一)病原体解析
主要病原: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后者致病性更强,易引发重症。
感染机制:病毒通过消化道、呼吸道或接触传播进入人体,在咽部和肠道淋巴组织复制后释放入血,引发全身炎症反应。
(二)传播途径
“粪口”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玩具、餐具等。
呼吸道传播:吸入患者咳嗽、打喷嚏产生的飞沫。
接触传播:触摸疱疹液或分泌物污染的物品。
三、科学治疗原则
手足口病目前无特效抗病毒药物,治疗以对症支持为主,重点在于缓解症状、预防并发症。以下是家庭护理要点。
退热处理:体温>38.5°C时,口服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
口腔护理:使用口腔炎喷雾剂、康复新液缓解疼痛,温凉流质饮食(如牛奶、粥)。
皮疹管理: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剪短指甲防止抓挠,避免使用激素类药膏。
四、预防措施全攻略
(一)个人与家庭防护
洗手规范:用肥皂和流动水清洗,尤其在接触公共物品后。
环境消毒:含氯消毒液(如84消毒液)擦拭家具、玩具,衣物暴晒。
隔离管理:患儿需居家隔离至症状消失后1周,避免接触其他儿童。
(二)疫苗接种
EV71灭活疫苗:适用于6月龄至5岁儿童,可有效预防EV71型感染导致的重症。
接种程序:基础免疫2剂次,间隔1个月。
(三)托幼机构防控
晨午检制度筛查发热、皮疹儿童;病例痊愈后需持复课证明返校。
五、中医药膳调护方案
中医认为,手足口病属“温病”“口疮”范畴,多因湿热毒邪由口鼻侵入,或心脾积热上蒸于口舌所致。病程可分为初期(邪犯肺脾)、极期(湿热蒸盛)、恢复期(气阴两伤),不同阶段症状与证型不同,需针对性调理。以下结合临床常见证型,详解症状、辨证要点、治法及对应药膳的作用。
(一)邪犯肺脾证
症状特点:发热轻微或无发热,或流涕咳嗽、恶心、呕吐泄泻,1天至2天后或同时出现口腔内疱疹,溃破后形成的小溃疡,疼痛流涎,不欲进食。随病情进展,手掌、足跖部出现米粒至豌豆大小斑丘疹,并迅速转为疱疹,分布稀疏,疹色红润,根盘红晕不著,泡液清亮,舌质红,苔薄黄腻,脉浮数。
推荐药膳:赤小豆薏米土茯苓粥
配方:赤小豆20克、炒薏米30克、土茯苓20克、粳米50克、冰糖适量。
做法:赤小豆、薏米、土茯苓提前浸泡30分钟,与粳米同入砂锅,加水1000毫升,大火煮沸后转小火慢熬40分钟,至粥稠后加冰糖调味。
作用:清热利湿,健脾和中。
(二)湿热蒸盛证
症状特点:身热持续,烦躁口渴,小便黄赤,大便秘结,手、足、口部及四肢、臀部疱疹,痛痒剧烈,甚或拒食,疱疹色泽紫暗,分布稠密,或成簇出现,根盘红晕显著,泡液浑浊,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推荐药膳:三豆马蹄饮
配方:赤小豆20克、绿豆20克、黑豆20克、马蹄3个、冰糖适量。
做法:赤小豆、绿豆、黑豆提前浸泡30分钟,马蹄洗净去皮,加水1000毫升,大火煮沸后转小火慢熬30分钟,至粥稠后加冰糖调味。
作用:清热解毒祛湿。
(三)气阴两虚证(恢复期常见证型)
症状特点:溃疡逐渐愈合,黏膜淡红,疼痛减轻,偶有口干;皮疹消退或结痂,无新疹发出低热或无热,神疲乏力,自汗(动则汗出),口渴欲饮,食欲渐复但不耐多食;舌质淡红少津,苔薄白,脉细弱。
推荐药膳:太子参麦冬玉竹羹
配方:太子参10克、麦冬10克、玉竹10克、山药20克、冰糖适量。
做法:太子参、麦冬、玉竹加水煎煮20分钟,取汁;山药去皮切块,与药汁同入炖盅,小火蒸30分钟至山药软烂,加冰糖调味。
作用:益气养阴,健脾生津。
六、误区
误区:手足口病得过一次可终身免疫。
真相: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有20余种,同型病毒可重复感染,不同型别间无交叉免疫。
误区:疱疹消退即痊愈,无需复诊。
真相:少数患儿在症状消失后可能出现迟发性并发症,建议病程1周后复查。
温晓莹
广东省中医院儿科主治医师,广东省科普作家协会药食同源健康专业委员会委员。
更新时间:2025-08-2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