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现场
在科技浪潮奔涌向前的今天,如何借助其磅礴力量激发深层次的文化原创力,已成为全球文化界与科技界共同面对的核心议题。9月23日,由中国文联、中国作协指导,北京市文联承办的2025北京文化论坛“破界共生:科技激发文化原创力”平行论坛上,来自18个国家和地区的150余位文化界、科技界嘉宾,深入讨论文化原创力内涵以及科技激发文化原创力的路径。
技术“破界”后:是桥梁,还是沟壑?
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被广泛认为打破了文化创作、传播与接受的原有边界。意大利欧洲研究中心主任斯特凡诺·凡塔科内指出,技术进步在带来效率的同时,潜藏着导致文化同质化的风险。加拿大太阳马戏娱乐集团战略发展副总裁弗劳伦特·贝利-拉博分享了太阳马戏团如何将科技融入剧场设计、舞台表演等真实案例,从实践层面展示了技术作为“情感放大器”的积极作用。他坦言,将科学转化为情感是最终目标,他希望带给观众的是情感共鸣,让观众离席时谈论的是对演出的感受而非技术本身。清华大学新闻学院、人工智能学院双聘教授沈阳的出场方式成了技术“破界”最生动的注脚——他是首位由AI自动生成发言稿的嘉宾,并且借助AI已经创作了上万幅作品,其团队的绘画作品在郑州博物馆设展。“在人机共生当中你能找到一条人机协同的通路,你就是原创。”他表示,未来是一个混合智能的时代,通过AI可以去提问、协作、创造。上海社科院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花建认为,数字化潮流正在重塑文明新秩序、更新人的文化身份,在数字孪生、数字原生、数字创生三个维度开辟创造力新空间。同时,数字化改变文化地理格局,重塑国际文化贸易,推动全球文化贸易增长。华策影视集团创始人、董事长赵依芳认为,应强化科技驱动,以AIGC与矩阵化全球布局,打造中华文化出海新引擎。AI浪潮驱动“东西方文化平权时代”加速到来,成为重构文化传播格局的关键变量,为中华文化复兴与全球传播带来了空前机遇。
创作主体的重构:人机共生时代的原创力何在?
当AI能够生成文本、绘画、音乐时,文艺创作原创力如何界定?这成为讨论的焦点。科幻作家王晋康提出,现代人文思想建立在“人类自身神圣化”的基石上,而基因技术、人工智能等正解构这种神秘性。他认为,新的人文思想需要抛弃旧的基石,顺应科技最新发展,在继续肯定个体价值、尊严和独特性的同时,更强化对群体利益的尊重。剧作家何冀平则从创作者个体经验出发,认为原创力来自原动力,AI成形快,但未必“新”。“我永远记得《天下第一楼》成功演出时曹禺院长写的那篇文章中的最后一句话,‘感谢剧作家,这些用笔支撑着剧院的人’,这也是我永远的原动力。”何冀平表示,创作和原创力的秘诀就是真实、真诚,故事要真实,作品要真诚。这两个“真”,使创作葆有原创力、原动力,以创作出有生命力且经久不衰的新作品。在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创始院长连玉明看来,人工智能本质是文化问题。人工智能不仅挑战我们的体力和脑力,更重要的是挑战我们的心力。从更深层次讲,人工智能挑战的是我们的价值观、伦理和文化。
文化原创力的未来:在传统与科技间寻找支点
传统与现代并非相互排斥,而是相辅相成。中央戏剧学院教授蒂托·洛雷菲斯借用“河流”的比喻形象地说明了文化的延续性与流动性,以木偶戏和皮影戏“仅需简单元素便能创造情感与思想的共享空间”为例,指出文化原创力的真谛在于触动人类灵魂的能力,而非技术的精妙复杂。谈及如何让中国所拥有的璀璨古代绘画艺术跨越时空、永葆青春,并将其蕴含的智慧与美感创造性转化为当代文化发展源泉,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刁常宇用“以科技之力解码文化基因,激活原创动力”作答,并以“中国历代绘画大系”举例。他指出:“科技之于文化遗产,不仅是‘守护者’,更是‘解码器’;不仅是‘保存者’,更是‘唤醒者’。它破除了种种界限,让千年丹青的生命在数字空间得以永生,更在与现代社会的对话中获得新生。”
“破界”是现实,“共生”是路径。本次论坛上专家们认为,文化原创力的未来,并非简单的技术叠加或传统复刻,而是在深刻理解技术潜力与局限的基础上,坚守人的感性、体验与伦理价值,智慧地运用科技手段,让传统文化基因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正如论坛主持人、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王一川所言,我们要在数智时代凝聚共识,用科技激发文化原创力,以文艺为媒介讲好中国故事,并与世界更多国家进行文化交融对话,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持久而深厚的精神动力。
更新时间:2025-09-3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