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9年,美国探险家约翰・斯蒂芬斯在洪都拉斯雨林中拨开藤蔓,一座布满雕刻的方形石台突然显现,石头四面刻着16位衣着华丽的人物浮雕,每个人都伸出不同的手势。
这就是后来被称为“Q祭坛”的玛雅文明瑰宝,186年后的今天,一位语言人类学家宣称破解了这些手势的秘密,它们可能是玛雅人创造的“手语文字”,记录着历法中的关键日期。
这个发现引发了学界争论。
Q祭坛位于科潘遗址的16号金字塔前,脚下是埋葬着16只美洲豹的祭祀坑,这座公元八世纪末的石制祭坛边长约两米,四面浮雕中的16位人物都是科潘王国的历代统治者。
正面那位手持火炬的人物是科潘的第一王,火炬传递给身旁的第十六王,展现着权力传承的意象。
每个统治者身边都刻着象形文字,奇怪的是,这些文字里找不到任何玛雅长计历的日期记录,这在皇家纪念碑中极为罕见。
丹佛都会州立大学的里奇・桑多瓦尔教授花了五年时间研究这些石刻,他发现每位统治者的空闲手都做出独特手势,有的手指弯曲成特定角度,有的手掌平伸,有的则握着看不见的东西。
桑多瓦尔在《语言学会学报》上发表论文说,这些手势不是随意摆放的,它们和旁边的象形文字可能构成了两套独立的书写系统。
桑多瓦尔在采访中解释,“玛雅人可能既用象形文字写历史,又用手势符号记日期。”
这个观点挑战了学界长期以来的认知,之前大家都认为象形文字是玛雅唯一的书写方式。
现在已知的玛雅象形文字有800多个,但除了少数记录年代和人名的符号,大部分还没被破译。
科潘遗址的考古负责人曾在报告中提到,Q祭坛顶面文字记录着科潘建国的神圣历史,桑多瓦尔认为,四面的手势则补充了时间信息。
这种图文结合的方式,让Q祭坛成了研究玛雅文明的关键文物,但阿拉巴马大学的亚历山大・托科维宁教授不认同这个看法,直言:“把手势说成文字,这太牵强了。”
要理解桑多瓦尔的解读,得先了解玛雅人的长计历有多复杂,这种历法用五个不同单位记录时间。
1金代表1天,20金等于1乌纳尔(20天),18乌纳尔等于1盾(360天),以此类推,最大的单位阿劳盾相当于230.4亿天。
这套20进制的嵌套系统让玛雅人能准确推算千年后的日期,比欧洲人早了近千年。
桑多瓦尔发现,祭坛上两种独特的手势和已知的“零”符号非常相似,这些手势的分布规律和长计历中“零”出现的周期呈现出相似特征。
他推断,这两种手势可能代表“零”,而其他手势组合起来正好记录了四个重要日期。
比如东侧四位统治者的手势对应第一王逝世的日子,西侧则对应末代统治者的忌日,南侧关联第十六王的守护神诞辰,北侧则指向祭坛举行64天仪式后的第16天。
“16这个数字在祭坛上反复出现,”桑多瓦尔指出,“16位统治者、16号金字塔、祭祀坑中的16只美洲豹。”
他认为每个手势从左到右分别对应长计历中的卡顿、顿、维纳尔和金值,就像我们记录日期时的年、月、日,通过这种方式,玛雅人可能用手势“写”下了王朝的关键时间节点。
但托科维宁教授反驳说,这些所谓的规律可能是人为筛选的结果,“如果只挑符合假设的数据,任何图案都能找出规律,”他在学术会议上质疑,“我们需要更多证据,而不是主观解读。”
两位学者的争论让这个千年文物变得更加神秘。
玛雅人为什么要创造两种书写系统?这得从他们对时间的执念说起,在科潘遗址的象形文字金字塔里,考古学家发现过大量历法记录。
玛雅祭司通过观测天体运行,制定出260天的卓尔金历和365天的太阳历,两种历法每52年重合一次,形成一个大周期,对他们来说,时间不仅是流逝的过程,更是连接神灵的通道。
Q祭坛建造于科潘最繁荣的时期,第十六王继承王位后,建造了16号金字塔和这座祭坛,还在全国各地竖立雕像记录功绩。
在他之后,科潘再也没有新建过金字塔和纪念碑,桑多瓦尔认为,这些手势可能记录着王朝兴衰的时间密码。
支持桑多瓦尔的学者指出,玛雅艺术中确实有很多固定手势,在蒂卡尔遗址的石碑上,统治者常做出类似的手势,德累斯顿抄本中也有手势与符号对应的图案。
这些都说明手势在玛雅文化中可能具有特殊意义,但反对者认为,手势更可能是礼仪性的,比如表示祈福或权力象征,不能等同于文字。
这场争论背后是两种解读历史的方式,桑多瓦尔像个密码破译者,试图从零散的符号中找出规律,托科维宁则更谨慎,坚持要有更多证据才能下结论。
双方都承认Q祭坛的重要性,它不仅是艺术杰作,更是了解玛雅人思维方式的窗口。
现在,Q祭坛依然静静地站在雨林中,接受着游客和学者的注视。桑多瓦尔的研究让更多人开始关注这些被忽视的手势,但要真正证明这是“手语文字”,还需要更多发现。
考古学家正在科潘遗址进行新的发掘,希望能找到更多带有手势的文物,验证这些符号是否具有普遍性。
对普通读者来说,这场学术争论带来的启发可能比结论更重要,它让我们意识到,古代文明可能比我们想象的更复杂。
玛雅人创造出如此精密的历法和文字系统,本身就是个奇迹,而那些未被破译的符号和手势,提醒着我们对历史应该保持敬畏之心。
科潘遗址的导游常对游客说,傍晚时分站在Q祭坛前,能看到16位统治者的影子逐渐重叠,仿佛历代国王在进行神秘的会面。
不管这些手势最终被证明是文字还是礼仪动作,它们都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让千年前的玛雅人跨越时空,和我们进行了一场无声的对话。
或许未来某天,随着更多文物的出土和技术的进步,我们能彻底破解这些手势的秘密。但即使不能,这种探索本身也很有价值。
就像桑多瓦尔在论文结尾写的:“重要的不是找到答案,而是保持提问的勇气”,在洪都拉斯的雨林深处,Q祭坛还在继续它的沉默,等待着下一个能读懂它语言的人。
更新时间:2025-09-2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