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18岁的陈秀菊被日寇活埋,埋到一半时,日寇又将她挖出来

她不是被子弹打死的,是被活埋。可埋到一半,敌人却把她又挖出来。这不是反悔,是慌了。1940年,18岁的陈秀菊,站在坑边,眼都没眨,自己跳了下去。

日军围着她,铲土的手发抖。活埋失败,是因为她太沉着。还有一个,安徽的成本华,24岁,被俘那天,要求先整理军装,然后坐下拍照,笑着挨刺刀。

敌人想羞辱她们,想看她们崩溃。结果连一句软话都没听到。两个年轻人,一个坑,一个镜头,全程没配合。她们死了,可谁赢了?

陈秀菊的活埋,不是为了死,是为了打脸对方

1940年10月的某个夜晚,河北省蠡县泊庄东村的村边土路,几个日伪军围着一个不到一米六的女孩。坑已经挖了一半,枪也举起来了,可没人敢先动手。

她叫陈秀菊,1922年出生,河北蠡县人。18岁这一年,她没进学校,也没进工厂,而是担任蠡县八区妇女抗日救国会主任

这是整个敌后根据地里最危险的一片区域。敌人重点围剿,汉奸密布,特务穿梭。组织找不到合适人选,她自己请命去了。

8月的一次转移途中,她被日伪军抓捕。当时她是为了开一次妇救会小组会,从村东小路经过,结果被预设埋伏的敌人拦下。没反抗,没逃跑,她直接站住,被押走。

敌人知道她是党员,也知道她动员过几十人参军,破坏过敌方铁路线路。可他们真正想的,不是要她供出谁,而是要她投降,当“反面教材”示众。

审讯从拷打开始,吊打、电刑、烟头烫、灌辣水,全用上了。她不说一句。关进地牢三天三夜,敌人断水断粮,她直接绝食。有人说她在咬牙,她没咬,她是在等死。

然后,日军改主意了。他们要活埋她。

地点设在村外土岗,坑不深,四尺半。她站在坑边,面无表情。没哭,也没喊。几个士兵开始铲土,有人偷看她,她扫了他们一眼。

铲到第六锹,她开口了:“我自己下去。”语气平静,像是站在自家地头。

她自己跳进坑里,站直身子,闭上眼。她不求饶、不道别、不唱歌。只静静站着。

这不是赴死,这是拒绝配合敌人编排的“服输剧本”。

敌人傻眼了。铲土的停了,举枪的犹豫了。他们把她又拉出来,没埋下去。

她被重新关押,没人知道她之后又被审了多少次。10月某夜,她在监牢中被秘密杀害。年仅18岁。

她是唯一一个被日军“活埋失败”的俘虏。

她没留遗言,只留下一件事——敌人的心理战,被她一句“我自己下去”彻底击碎了。

成本华的微笑,刺穿了刺刀前的镜头

1938年5月11日,安徽和县小市口,上午九点,日军在城内巷道中搜捕剩余抗日武装人员。一个24岁的女子,被从屋后拖出来,五花大绑,关进审讯室。

她叫成本华,安徽和县历阳镇人,1914年出生。没什么大背景,年轻时是女童子军,参加地方办的妇训班,读过中学。

1937年末,和丈夫刘志谊一起加入和县人民自卫军。他是连长,她是民兵中队长。

那天他们在小市口组织了一次伏击,打退日军一次街巷进攻。刘志谊在突围中牺牲,她孤身留下继续战斗,终被俘。

被俘的那一刻,她没挣扎。敌人把她带去据点,不是立刻杀,而是拉来战地摄影组拍照。她坐在土墙下,双手反绑,镜头正对。

她看了一眼相机,说想整理下衣服。没人拦她。她重新系好衣扣,抹平头发,坐回原地,正襟危坐。

第一张照片,她眼神笔直,嘴角带笑。

敌人以为她会哭喊,以为她会求饶。她什么都没做。没有演讲,没有控诉,只有轻轻的一个微笑。

日军画报留下了那张照片,刊登在“昭和十三年五月和县战斗记录”上,注解写着:“无名女匪,神情冷峻”。

押赴刑场前,她拒绝戴黑布条。她走得很慢,像是检查阵地。到了刑场,日军没枪毙她,而是决定“刺杀处理”。

第一刀刺入腹部,她站着。第二刀刺入胸口,她还是站着。最后一刀从肩膀斜插,她才倒下。

她什么都没说。没有口号,没有求死。只是,她没有跪。

后来回收她尸体的人说,她指甲缝里没有血痕,说明她全程没有挣扎过。

她没想当烈士,也没人逼她去死。她只是从头到尾都不配合。

敌人想拍下“胜利审讯”,结果拍成“崩溃纪录”。他们杀了她,却没换来任何胜利感。那张审讯照,成了他们失败的照片。

敌人想听一句软话,结果一个都没等来

陈秀菊死在1940年,成本华死在1938年。一个是妇救会主任,一个是自卫军女兵。

两个人没同框过,也不来自同一省。她们也不是宣传口里的“模范人物”。她们工作在基层,身份普通,行动分散。

陈秀菊1937年加入妇救会,1939年入党,组织铁路破袭、动员参军、转送伤员,是敌人眼中“绝对核心”。

成本华没有党籍,没有军衔,只是自卫军战斗员。丈夫死了,她把小队带到最后一个巷口,坚持到子弹用尽。

这两个人的共同点是:从未在敌人面前崩溃。

她们都经历酷刑、威胁、围审。她们都被敌人选为“羞辱样本”。敌人不是要杀她们,是要“用她们”。让她们开口,低头,说软话,做“教材”。

但结局是,一个人主动跳进坑里,一个人穿戴整齐坐在镜头前。

她们没喊口号,也没说遗言。她们把全部的拒绝,藏在不动和沉默里。

今天再提她们,不是因为她们是“烈士”,而是因为她们让我们看到一件事:面对羞辱和恐吓,不配合,就是最大的反抗。

参考资料:

陈秀菊_百度百科

成本华_百度百科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07

标签:历史   日寇   半时   陈秀菊   敌人   和县   日军   蠡县   成本   关进   安徽   镜头   伪军   刺刀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