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头号分享
编辑|头号分享
去年6月5日,美国宇航局(NASA)发射了两名宇航员前往国际空间站,原本只是一项持续一周的常规任务。
按照计划,他们将进行一系列实验,然后按时返回地球,没想到的是,一连串的技术问题将这次任务拖成了长达8个月的“太空滞留”。
在这几个月的滞留期间,宇航员们的生活相对来说是有保障的。
虽然他们身处太空,但物资的供应并没有问题,毕竟国际空间站上有足够的补给,能够支撑他们继续生存,不过,长期待在太空中的副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虽然宇航员们有时会进行一些简单的运动来维持体能,但在微重力环境下,锻炼的效果并不像地面上那么显著。
特别是女宇航员威廉姆斯,在太空生活的几个月里,出现了面部消瘦的情况。
其实,宇航员滞留太空的情况并不是第一次发生。
在历史上,不止一次有宇航员因为飞船故障或其他原因被迫滞留在太空。
最著名的例子之一就是前苏联宇航员谢尔盖.克里卡廖夫,他在1980年代末期曾因苏联解体。
原本计划进行5个月的任务,结果被滞留在太空达到了311天之久。
但现在是21世纪,技术跟上世纪相比有了十足的发展,美国却连接回自家宇航员都如此慢吞吞。
面对如此局面,美国政府和特朗普也紧急出手,下令提前将这两名宇航员接回地球。
根据最新的安排,预计宇航员将在2025年3月19日到20日左右回到地球,虽然这个日期比原计划提前了两周。
虽然最终接回的日期是“提前”的,但这其中的问题却不容忽视。
美国航天领域似乎正面临一场危机,在与中国航天技术日益发展的背景下,太空竞争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滞留太空的这两名宇航员所乘坐的飞船是波音公司研发的“星际客机”,本该成为美国商业航天领域的骄傲。
但这架飞船的技术问题却让美国宇航局陷入了尴尬境地。
飞船本来应该只在太空中待上8天,结果因为推进器的严重故障和氦气泄漏,任务延期了近300天。
所谓的“星际客机”,在太空中变成了“无用之机”。
当飞船的推进器失灵,氦气泄漏量超标,工程师们才发现问题远比想象中要严重。
氦气泄漏本不应该是致命的威胁,但它恰恰影响了飞船推进系统的正常运行,导致无法安全返回。
这次的事让波音公司和美国航天局的声誉受损,让全世界都看到了现在的美国在航空航天上的丢脸模样。
传统的航天巨头波音,长期以来都被认为是技术过硬的代表,但这次失误却暴露出它在创新和改进方面的滞后。
当飞船的氦气泄漏量达到警戒线时,整个系统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问题背后的根本原因更是让人意外——设计中的缺陷,比飞船的技术难度更致命。
与SpaceX等新兴商业航天公司相比,波音的这种技术短板显得尤为明显。
美国作为最先提出“太空战”概念的国家,为什么会在航空航天领域上频繁出现事故?
很可能是精力用错了地方,在2月11日,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发布了一份关于太空安全的报告,其中提到了美国在太空领域面临的一些新威胁。
其中最引人注意的,是对“反卫星武器”的关注,特别是中国的太空技术发展带来的挑战。
报告指出,中国在太空领域的快速进步,特别是在反卫星技术上的突破,让美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除此之外,报告还提到了日益增加的太空碎片问题,以及这些碎片对现有卫星运行构成的威胁,进一步加剧了美国对太空安全的担忧。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报告建议美国和中国建立一个“太空热线”这种沟通机制旨在通过增加两国之间的太空对话和合作,避免误判和冲突。
报告认为,两国在太空的竞争日益激烈,但如果没有有效的沟通,任何小小的误解都可能会引发严重的后果。
此外,报告中还提到,美国应该在航天救援方面跟中国进行接触,看来世界对我国的救援速度有所了解。
可以看出,美国一方面强调提防中国,一方面又不得不面对中国如今的太空领域实力。
在报告中,既有“合作”又有“竞争”之意,显然美国想在太空领域保持领先地位,但又不希望和中国发生不可调和的冲突。
但是中美在太空领域的发展上有着不一样的观点。
美国一直以来的太空战略偏向于军事化,重点是通过发展军事卫星网络以及增强对太空的威慑力来维护其在全球的霸主地位。
而中国的战略则完全不同,中国一直强调太空领域的“和平利用”,主张通过国际合作促进太空科技的发展。
在这一战略指导下,中国不仅大力发展自己的航天技术,还积极推动与其他国家的太空合作。
比如,中国提出的“天问”计划、空间站建设等,都是基于科技自立和自主创新的理念。
在面对美国的技术封锁和“沃尔夫条款”时,我国也没有屈服,通过自主研发,突破了美国的技术封锁,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令人瞩目的成就。
嫦娥系列探月任务、天问系列火星探测等,都是中国航天领域的重要突破。
如果中美两国要在航天领域开展合作,必须建立在互信和公平的基础上。
这意味着美国需要摒弃过去的技术封锁,允许更加开放的合作。
两国的竞争不会消失,但如果能够以合作的态度共同面对太空领域的挑战,或许可以在探索太空的过程中,找到一个既能保持竞争力又能实现共同发展的平衡。
但如果美国还想和中国搞太空竞赛,那可要好好想象,时间可不多了。
信息来源:环球网于2025年2月13日发布的——《美报告:建议与中国建立“太空热线”,并在太空交通管理和遇险航天员救援方面接触中国》
信息来源:杭州日报于2025年2月13日发布的——《出差8天变成9个月,滞留太空的美国宇航员终于要回家了》
更新时间:2025-05-1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