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出土一女尸,褪下她的衣服时,发现下体绑着3条素罗带子

江西德安县1988年挖出来的南宋女尸,很多人都觉得挺神奇的。这事儿发生在1988年9月,当时德安县宝塔乡杨桥村的工人正挖地基建水塔,结果铲子碰到硬东西,一看是古墓。马上上报,考古队赶来抢救性发掘。

墓主人叫周氏,是南宋人,生于1239年,死于1274年,才35岁。她老公是吴畴,当过地方官,家里算得上望族。墓里棺材打开后,尸体保存得特别好,泡在棺液里,皮肤灰黑但有弹性,毛孔都看得清,关节还能动。这在江西那种湿热地方挺罕见的,通常尸体容易腐烂。

考古人员检查尸体时,先剥开上衣,是黄褐色罗袍,胸前围着金褐色素罗佩绶,类似现在的内衣。下身是黄褐色罗裤,开裆设计。重点是私密部位绑着三条素罗带子,每条宽两厘米左右,长三十厘米,材质细腻轻薄。带子上残留暗红血渍,周边布料也有痕迹。

专家一看,这其实是古代女子的卫生带,用来处理月事或生产时的血。南宋时候,女性生理用品就这样,素罗是丝织品,吸水性好,贵族才用得起。普通人可能就用草纸或布条凑合。

这个发现让大家对南宋女性的生活多了一层了解。宋朝纺织业发达,丝绸产量大,周氏墓里就出土了三百多件罗料衣物,包括袍裙裤巾。罗是轻薄透气的丝织品,夏天穿舒服。开裆裤在宋代上层女性中流行,因为她们衣服层层裹,行动不便,开裆设计方便如厕和处理生理事。

农民阶层没这讲究,衣服少,劳作多,穿开裆裤容易走光。宋朝继承唐风,女性服饰虽受礼教影响,但有些开放元素,比如抹胸外穿,展示身材曲线。周氏的衣着就体现了这一点,上身袍子下面是抹胸,外面还能看到。

尸体下铺十四层丝棉被褥,全被血浸透。考古队还发现一团黑褐色组织,拳头大小,皱缩干瘪。化验后确认是脱落子宫。周氏很可能死于难产,生第三个孩子时出事。南宋医疗水平有限,妇产手术基本靠接生婆,难产常要命。墓志记载她死得突然,下葬匆忙,棺材钉死后没人再开,子宫就那么留在棺里。右手握桃枝,枝上系两个丝线粽子,扁平干瘪,可能是陪葬食品,象征团圆。棺液含水银和石灰,防腐效果强,加上密封好,尸体才保存下来。

这个墓的发掘补充了南宋墓葬资料。江西宋墓不多,这座规格高,砖石结构,墓室长三米宽两米。随葬品有金银器,如耳环戒指,陶罐里剩粮食渣。专家推测,周氏家族富裕,丈夫官位不低,她生前享受舒适生活。从小缠足,双脚变形,走路靠丫鬟扶。宋代女性地位虽低,但贵族有教育机会,周氏可能识字,管家事。她的死反映了当时生育风险高,妇女常在鬼门关走一遭。

对比其他古尸,像马王堆辛追夫人,也是湿尸,保存更好,但周氏在江西环境里已算奇迹。辛追墓在湖南,密封技术类似。江西多雨,土壤酸性,周氏墓用灯心草填充棺缝,增强防水。

考古报告《德安南宋周氏墓》详述了这些,作者周迪人和杨明记录了发掘过程。报告指出,丝织品出土多,证明宋朝经济繁荣,手工业发达。宋人注重娱乐,纺织品花样多,周氏衣物绣花纹,虽褪色但工艺精。

这个事件也让大家思考古代卫生习惯。现代人有卫生巾,古人用布带,洗了重复用。宋代医书提到月事护理,避免凉水,饮食清淡。周氏用三条带子,层层裹,防漏。血迹多,说明她死时正出血,难产导致大出血。专家分析,子宫脱落是宫缩异常引起,古医难治。南宋有妇科专著,但实践落后,许多妇女早逝。

发掘后,尸体运到博物馆,文物保护起来。德安县博物馆展出部分随葬品,吸引游客。研究扩展到宋代服饰史,开裆裤和卫生带成了热点。学者比对福建黄昇墓,那里也出土类似衣物,黄昇是宗室,墓更大。两墓对比,宋女服饰统一,罗料为主。江西墓少,这座填补空白,推动地方历史研究。

从周氏看,南宋社会矛盾多,外有金人威胁,内有理学束缚女性。但经济活跃,城市发达,女性在家庭有影响力。周氏嫁入官宦家,生活稳定,生两子后难产亡。她的墓揭示了贵族日常生活,远非史书那么抽象。现代考古技术进步,DNA测试可能查亲缘,但当时没做。未来重访,或许有新发现。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26

标签:历史   下体   女尸   江西   带子   衣服   发现   南宋   尸体   女性   德安县   丝织品   宋代   开裆裤   卫生带   宋朝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