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中秋节一过,曾被争相抢购的月饼便迅速从各大商超的“C位”退场,卖不完的月饼或被返厂处理,或作为员工福利发放,或低价出售。这一现象不仅暴露了月饼市场的供需失衡,更折射出节日消费背后的非理性心态与资源浪费,急需推动节日消费回归理性。
月饼本是承载文化、情感的节令食品,然而,在商业资本的推波助澜下,演变为“人情往来”的工具和“面子消费”的载体。高价礼盒、奢侈包装、企业团购成风,部分月饼礼盒价格动辄数百元,这种“重包装、轻品质”“重送礼、轻食用”的消费异化,催生了巨大的供需泡沫——节前疯狂备货,节后库存积压,最终导致资源错配与浪费。
每年中秋节过后,大量未售出月饼面临何去何从的难题。返厂处理看似是标准流程,但其背后隐藏着食品安全隐患。而过度包装产生的塑料、纸盒等垃圾,也给环境带来沉重负担。
这种“井喷式消费—断崖式退市”的模式,本质上是短期节日经济的畸形体现。商家为追求短期利润,过度依赖节日营销,忽视产品本身的价值与全年化布局。一旦节日热度褪去,市场便迅速冷却,形成“半年准备,半天清仓”的尴尬局面。这不仅加剧了企业经营风险,也扭曲了消费节奏,使月饼从“文化符号”沦为“营销道具”。
必须推动月饼消费市场向理性、务实、可持续方向转型。首先,企业应转变经营理念,从“礼品导向”转向“食用导向”,研发健康、低糖、小分量、高性价比的产品,满足家庭自用需求,延长消费周期。其次,以销定产,减少盲目生产带来的库存压力。
更重要的是,社会应倡导理性过节、绿色消费的理念,加强舆论引导,抵制奢靡送礼之风,弘扬节俭美德。当人们更关注节日的情感内核而非物质形式时,月饼才能真正回归其文化本真。唯有让月饼摆脱“人情负担”与“商业泡沫”,回归平凡而温暖的“家的味道”,才能实现文化传承与市场健康的双赢。
直面健康热点
分享真知灼见
评论投稿邮箱:mzpljkb@163.com
文:童方萍(公职人员)
编辑:杨真宇
校对:马杨
审核:秦明睿 徐秉楠
喜欢就告诉我们您“在看”
更新时间:2025-10-1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