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 “砖头” 梦该醒了!中国需求退潮,大宗商品撑不住了?

近期关于大宗商品市场走势的讨论,核心始终绕不开中国经济的脉搏。

作为全球大宗商品的主要需求方,中国的需求变化往往牵动着整个市场的神经。

而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通缩压力、供给侧改革的进展,以及市场对房地产等资产的心态,都在共同勾勒着大宗商品未来的走向。

中国需求:大宗商品的核心变量

中国需求对大宗商品的影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过去那些大宗商品的大牛市,背后几乎都能看到中国需求的强力拉动。

数据显示,在钢铁、煤炭、铝、铜等多个品种上,中国的需求量甚至能占到全球的50% 到 60%。这种 “世界工厂” 的地位,让中国既是全球商品的生产者,也是海量的消费者。

一方面要为外需提供各类产品,另一方面国内基建、房地产等领域对钢筋、水泥、能源的消耗更是惊人。但现在情况变了。中国经济正陷入长期通缩,这直接意味着大宗商品的需求在下降。

更关键的是,供给侧改革还没完全到位,不少过剩产能没有彻底退出。

这就像一个 “供过于求” 的天平,需求端在缩,供给端又没减,大宗商品价格自然承压。

所以说,当前市场上的一些价格反弹,更像是下跌过程中的短暂波动,大的趋势恐怕还是处于一个下跌周期里。

市场心态:短期波动的关键推手

市场的心态,往往比基本面更能左右短期走势,尤其是在房地产相关的 “砖头” 话题上。过去二三十年,房地产价格的持续上涨,让很多人形成了 “只涨不跌” 的惯性思维

即便现在价格回调,不少人还是心存幻想,不愿意出手,本质上还是觉得跌得不够狠,害怕 “踏空”—— 万一卖了之后又涨了呢?这就像期货市场里常说的 “多头不死,行情不来”。

只要还有大量人抱着上涨的预期,市场就很难真正触底,可能还需要一个反复震荡、清洗浮筹的过程。放到整个大宗商品市场来看,近期的波动也印证了这种心态。

比如黑色系的焦煤、焦炭、螺纹钢、铁矿石,还有一些前期表现强势的品种,都出现了大幅震荡。这种震荡背后,其实是市场在等待明确的信号。

但目前为止,不管是从宏观数据还是微观观察,都没看到需求端有实质性的改善。偶尔出现的价格反弹,更多是政策呼声或舆论渲染带来的短期效应

就像跌透了的碳酸锂、碲、金硅等品种,稍微有点风吹草动就可能跳一下,但很难形成持续趋势。

历史镜鉴:通缩周期的双重压力

要理解当前的市场困境,不妨看看历史上的通缩周期。上一轮大宗商品的低迷,从 2011 年底一直持续到 2016 年中,整整54 个月,接近 4 年半。

当时的背景就是中国基建、房地产需求走弱,直接导致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承压,甚至影响了澳大利亚、巴西等资源国的经济和财政。而这一轮的情况,既相似又更复杂。

目前PPI(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的下行已经持续了33 到 34 个月,虽然时间还没超过上一轮,但压力却更大 —— 因为这一次不只是生产端的 PPI 不行,消费端的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也出了问题。

上一轮 PPI 下行时,居民负债率还在 30% 多,手里有钱消费,CPI 没受太大影响;

但现在居民负债率大幅上升,消费能力受限,生产端和消费端形成了 “双重压力”。

这种双重压力下,通缩周期会持续多久、程度会有多深,成了关键问题。这不仅关系到经济探底的幅度,还决定了央行会不会出台更有力的刺激政策。

毕竟,当经济压力大到一定程度,非常规的货币政策可能就会提上日程。所以,未来一段时间,PPI 和 CPI 的下行幅度、持续时间,会是观察市场走向的核心指标。

紧盯核心矛盾的变化

总的来说,大宗商品市场的未来,依然牢牢绑在中国经济的复苏节奏上。

需求能否回暖、供给侧改革能否深化、通缩压力能否缓解,每一个变量都至关重要。

对于市场参与者而言,与其猜测短期波动,不如紧盯这些核心矛盾的变化 —— 毕竟,只有当需求真正改善、市场心态彻底转向,大宗商品才能走出像样的趋势。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04

标签:财经   大宗   砖头   中国   需求   商品   房地产   市场   压力   中国经济   心态   核心   周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