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特朗普痛批后,美商务部长掀桌子:退出与中方在马来西亚的谈判

文|七月

编辑|七月

10月下旬,中美将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经贸谈判。

眼看这场会议就要召开,翻开美方谈判团队名单一看,却没有发现美商务部长卢特尼克的名字。

这个变故很难不让人想到,之前有媒体爆料,在白宫内部会议中,特朗普对卢特尼克极为不满,甚至对他大发雷霆。

从这次变故不难看出,白宫内部对华政策彻底分成了两派,一派想硬刚中国,另一派想的则是靠着谈判缓和关系。

双方势力堪称左右脑互搏,自己打自己。

卢特尼克失势的三重内幕

卢特尼克的这次缺席绝非偶然,而是美国内部矛盾爆发的集中体现。

10月23日美国财政部确认名单时,曾深度参与6月伦敦秘密会谈的他被直接排除,仅留贝森特与贸易代表格里尔参会,这种“削去商务线”的调整,藏着三重不为人知的内幕。

最直接的导火索是特朗普的公开痛斥。

9月底卢特尼克强推“50%规则”,将中资占比超半的企业不分注册地纳入管制,直接波及数千家中企。

这举动彻底打乱特朗普的算盘——原本想靠提前缓和关系,在APEC峰会与中方会晤,还能让中方松口买美国大豆。

结果中方10月9日就祭出稀土反制,不仅管原料,连技术、设备和图纸都纳入管控,精准掐住美国高端制造的命脉。

特朗普在内部会议上骂他“愚蠢”,说他“搞砸了一切”,这话绝非气话。

更深层的是权力斗争的牺牲品。

卢特尼克与贝森特积怨已久,两人一直争着主导对华经贸政策。

这次“50%规则”引发氧化镝等材料暴涨167%,美国国防承包商急得向国会告状,电子行业协会也密集上书,贝森特趁机在特朗普耳边吹风,把摩擦升级的锅全扣给卢特尼克。

这种“找替罪羊”的套路不新鲜,就像特朗普第一任期里,对华贸易顾问纳瓦罗因政策失效被边缘化一样,卢特尼克只是重蹈覆辙。

还有个耐人寻味的细节:卢特尼克自己也“掀了桌子”。

知情人士透露,他知道特朗普对自己不满,怕再参会反而继续“搞砸”,干脆主动回避。

从6月伦敦会谈的核心参与者,到如今连名单都进不去,短短四个月的落差,正是美国对华政策摇摆的缩影。

美国自酿的供应链危机

卢特尼克栽跟头的根本,是他力推的“50%规则”变成了反噬自身的“毒药”。

9月29日新规生效时毫无缓冲期,当天纳斯达克高端制造板块就跌了4.1%,不到两天,至少10家中资在美企业收到出口许可冻结通知,整个产业链瞬间乱了套。

这规则看似“精准打击”,实则考虑不周。

它覆盖了半导体、航天、工业软件等多个领域,连钕铁硼磁材、激光晶体这些关键元件都不放过。

三家美国供应商曾紧急给商务部写信求设缓期,说“客户催单催到爆,没许可根本没法交货”,但卢特尼克根本不理。

更讽刺的是,美方想靠这招施压中方,结果先把自己人坑了——美国制造商要么找不到替代货源,要么只能转向东南亚中转,交货时间硬生生拖长了半个月。

中方的反制更是让美方疼到骨子里。

稀土在现代工业中,是绝对不可或缺的原材料,美军六代机F-47的雷达系统要靠镝做耐高温磁铁,每架得消耗8-12公斤重稀土,而全球90%的氧化镝都来自中国。

这次中方不仅管原料,连生产技术和设备图纸都卡了,等于断了美国“另起炉灶”的可能。

澳大利亚虽想建精炼厂,可要2027年才投产,初期产能只够美国需求的10%,还得用中国的专利技术。

连锁反应远不止这些。

美方之前单方面征收港务费,中方立马对等反击,美国船只停靠中国港口已经缴了近500万费用。

这边稀土涨价让军工企业发愁,那边港务费又增加成本,美国商界怨声载道,连美媒都忍不住说:“想用关税休战换稀土放松,简直不切实际。”

中方的主动破局

面对美方的反复横跳,中方的应对早已不是“被动防守”,而是拿出了“精准打击+明确立场”的组合拳。

10月9日的稀土管制升级就是最好的例子,比起以往“边观察边应对”的模式,这次直接打在了美方的“七寸”上。

中方的反制藏着三个“巧思”:一是范围全,从原料延伸到技术、设备、图纸,堵死了美方“买不到原料就偷技术”的念头。

二是靶点准,专门盯着美国高端制造和国防工业,要知道美国国防部92%的稀土都依赖中国进口。

三是反应快,美方“50%规则”刚落地,反制措施就跟上,不给对方喘息的机会。就像下棋,以前是美方走一步中方应一步,现在中方能预判对方落子,提前摆好阵势。

更关键的是中方的立场越来越明确。

面对美方“边施压边谈”的套路,中方直接表态“这种一边挥舞大棒一边要求谈判的方式不是正确的打交道方式”。

这话不是空话,而是有行动支撑:你搞“50%规则”,我就卡稀土;你收港务费,我就对等收费。

既守住了核心利益,又符合国际通行规则,让美方想挑理都挑不出来。

这种转变背后,是中方对“博弈逻辑”的清醒认知。

美方总想着“极限施压”逼中方让步,却忘了中方手里有稀土这种不可替代的筹码。

就像有评论说的,“美方不准别人吃饭,却没想到自己的锅还得靠别人供米”。

如今中方不再一味退让,开始主动塑造谈判规则,这才是美方感到焦虑的真正原因。

美方的战略困局与谈判迷思

贝森特率团赴吉隆坡前,一边说“考虑限制软件驱动产品对华出口”,一边又放话“盟友正备应对方案”,这种“又打又谈”的姿态,暴露了美国的深层困局——想靠施压占便宜,又怕彻底闹僵丢了机会。

美方的第一个迷思,是把“单边霸凌”当筹码。

特朗普明确了谈判的三个条件:芬太尼、大豆、稀土,还想拿11月的关税休战当交换条件,威胁“不取消稀土反制就不延期”。

可他忘了,中方的稀土管制本就是对“50%规则”的回应,美方不先撤销单边措施,反而逼中方让步,这逻辑根本站不住脚。

美媒都看得明白,这种“强盗逻辑”不可能让中方松口。

第二个迷思,是内部路线的严重分裂。

白宫里一直有两派在打架:卢特尼克代表的强硬派,觉得“关税是万能工具”,主张靠壁垒压垮对方;

贝森特代表的务实派,知道硬拼会伤己,想留余地谈判。

可现在强硬派倒了,务实派却比以前更硬气,贝森特一边攻击中方稀土政策“不可接受”,一边回避美方挑事在先的事实,这种矛盾的表态,只能让谈判更难推进。

最根本的,是美方低估了中方的决心和能力。

他们以为中方会怕“脱钩”,却没想到中方的反制又准又狠,让美国制造业先扛不住了;

以为找盟友抱团就能解决问题,却发现盟友的稀土产能根本跟不上,还得依赖中国技术。

就像贝森特说的“没有任何事情是板上钉钉的”,这话与其说威胁中方,不如说暴露了美方的底气不足。

结语

说到底,这场谈判的走向,不取决于谁带队参会,而取决于美方是否明白“相互尊重”的道理。

如果还抱着“美国优先”的单边思维,就算卢特尼克回来,就算找再多盟友站台,也改变不了战略被动的局面。

毕竟,靠施压换不来诚意,靠霸凌赢不了谈判。

参考信源:
《中美将在马来西亚举行新一轮经贸磋商》 —— 新华社,2025年10月23日

《贝森特将率美方代表团赴马同中方会谈,议题聚焦稀土出口与贸易平衡》 —— 中国日报,2025年10月23日

《中方:稀土出口管制措施系依法管理,不针对任何特定国家》 —— 人民日报客户端,2025年10月10日

喜欢本期节目,请您点击“关注”,不错过下期分享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图片来源于网络,此文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5

标签:财经   商务部长   马来西亚   中方   桌子   尼克   美方   稀土   美国   反制   规则   迷思   中国   盟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