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文旅”激活消费新动能:超级IP正在重塑旅游经济逻辑
9月28日,世界第一高桥——花江峡谷大桥在贵州正式通车。桥面距谷底垂直高度超600米,刷新世界纪录。但说实话,这座桥的意义早已不止于“通路”。它正在变成一个能玩、能看、能消费的新场景——从交通节点,跃升为流量入口。
---
大桥通车后,桥上装了垂直观光电梯,直通景观廊道,游客能俯瞰被称为“地球裂缝”的花江大峡谷;山腰的云渡服务区提供多角度观桥体验;桥下的小花江村,则把传统农家乐升级成布依族特色民宿,村民自发摆起烟火气十足的小集市。这并非个案。贵州目前已建成近3万座桥梁,其中世界级特大桥超过200座,业内早有“世界桥梁博物馆”之称。“桥旅融合”正成为当地文旅的新标签。
就在上周,一位在贵州文旅系统工作的朋友告诉我,花江大桥通车首周,周边民宿预订量翻了3倍,部分房间价格较平日上涨超60%。数据不会说谎——当工程不再只是“路过”,而是让人愿意“停留”,消费自然就来了。
---

过去,超级工程的核心目标很明确:打通交通瓶颈。贵州“地无三尺平”,修桥只为“通”。但如今,设计阶段就已预留文旅接口。以深中通道为例,其西人工岛面积达13.7万平方米(相当于19个足球场),不仅承担交通转换功能,还规划了环岛步道、观景平台和VR/AR科普体验区。未来还将推出海中观桥、低空观光等项目,目标直指打造“科技+工程+文旅”复合型IP。
再看“中国天眼”FAST所在的平塘县克度镇。自2015年9月启动天文小镇建设以来,近两年研学游呈爆发式增长。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天眼”景区接待游客约38万人次,总收入达2496万余元。孩子们不仅能听讲解,还能动手搭“天眼”模型——这早已不是走马观花式的观光,而是沉浸式的知识消费。
坦白讲,这些工程之所以能激活消费,关键在于把“路过”变成了“停留”,把“看一眼”升级为“玩一天”。就像把高速公路服务区变成网红打卡地,逻辑一变,收益自然不同。
---

对地方政府而言,超级工程带来的是可持续的税源和就业。小花江村村民不再只靠种地维生:有人开民宿,有人摆摊卖布依族刺绣,集市日均流水从通车前的不足千元,涨到现在的上万元。
对企业来说,这是条新赛道。深中通道的科普基地引入全息投影和互动装置,背后是多家科技文旅公司的联合运营。有业内人士透露,这类项目毛利率普遍高于传统景区——毕竟,稀缺性本身就是溢价的基础。
而对普通游客,体验感显著提升。过去去贵州看桥,可能只是车上拍张照;现在能高空蹦极、峡谷徒步、夜宿桥畔。前几天,一位带孩子去“天眼”研学的家长对我说:“花了两天时间,孩子记住了射电望远镜原理,比补习班管用。”
更关键的是,这种模式可复制。从山区到沿海,从桥梁到射电望远镜,只要工程具备独特性,就有文旅化潜力。实际情况是,国家近年在重大基建项目中,已明确鼓励“文旅融合”前置设计。这不是临时起意,而是系统性转型。
---

花江峡谷大桥、中国天眼、深中通道……这些超级工程正在变成“能赚钱的风景”。但问题也来了:你愿意为一次高空观桥体验多花300元门票吗?还是觉得工程就该纯粹搞交通?
别急着回答。先想想:当一座桥不仅能让你过河,还能让你发朋友圈、带孩子学知识、顺手买点手工艺品——它还是“纯工程”吗?
在我看来,消费场景的边界正在被重新定义。过去我们说“要想富,先修路”;现在或许该说:“要想富,先让路变得值得停留。”
重点来了:真正的增量市场,不在远方,就在那些曾被我们匆匆掠过的“路过之地”。
所以,下次看到一座新桥、一条新隧道,别只想着它通向哪里——先看看它本身,能不能成为目的地。
毕竟,在今天这个注意力稀缺的时代,能让人停下脚步的地方,才是真正的流量高地。
更新时间:2025-10-2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