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吴钩随笔
中秋已过,秋意渐浓,回望这个假期,最让我动容的,不是旅行途中的风景,而是那一句朴素的话
“一个人若连父母都不肯善待,那他对任何人的好,都值得打个问号。”
这句话,是在一辆通往珲春口岸的出租车上,一位东北大哥说的。
起初不过是寻常对话,但随着他的故事缓缓展开,我忽然沉默了很久。
那天我从延吉出发,坐车前往珲春,途中接近两个小时。司机是个四十来岁的东北汉子,话不多,却很实在。
车子刚出发,他的电话响了,是母亲打来的。
“妈,我去一趟防川,回来的时候给你带药。你别下楼啊,在家等我。”
挂了电话后,他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我妈腿脚不好,常用的药快没了。”
我问他:“您兄弟姐妹多吗?”
“大哥一个,我们轮着照顾她。其实也不说什么轮,就谁方便谁来,妈一个人,得好好照顾。”
两个多小时的路上,我们聊了很多。
临近市区,大哥又主动打电话给母亲:“妈,我快到了,买完药就给你送去。”
我说:“您真孝顺。”
他答得干脆:“那可不!谁连自己爹妈都不照顾,他还能真心对谁好?那种人,离得越远越好。”
其实在那之前,我也刚完成一次远行。
国庆假期前,抽空回老家看爸妈。妈妈问:“中秋那天回来不?你舅舅还过生日。”
我说:“我尽量回来。”
答应的事,必须做到。
于是我压缩了原定行程,漠河只匆匆打卡,延吉也没多做停留,提前订好返程票。10月5号晚上落地西安,第一时间给妈妈打电话报平安。
第二天清晨六点半,我从西安出发,驱车一小时回老家。一进门,饭菜已在锅里咕嘟咕嘟地煮着。
这一餐饭,没有山珍海味,却有家的味道。
吃罢饭,我们一家开车去舅舅家为他庆生。亲戚们陆续到来,有说有笑,那天的阳光都格外温暖。
团圆的意义,并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兑现那一句“我会回家”。
世人皆道“家和万事兴”,但很多人,却从未认真思考:一个人若不能与家人和睦共处,又如何能与外人长久相安?
我们总愿意将“好”留给外人,把“冷漠”留给至亲。
但父母才是这个世界上唯一无条件爱你的人。他们不图你的回报,不盼你的荣华,只希望你记得——他们一直在原地等你。
有人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这句听起来很老套的话,在年纪渐长之后,却越来越真实。
我们小时候学说“爸爸妈妈”,父母一次次重复,一次次等待;
我们长大了,却总说“工作太忙”、“下次回家”,让他们的等待一次次落空。
所谓孝,不在声势,不在节日,而在一顿饭,一通电话,一次兑现承诺的归来。
这个世界上,有太多人精于伪装。
唯有对待父母的方式,是掩饰不住的本性。
善待父母,是检验一个人品性最真实的标尺。
懂得回家,是一个人内心最深的温度。
更新时间:2025-10-1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