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克最近一句话,让整个互联网都炸了。他说五年后手机要消失,大多数工作也要被AI吞掉,只剩两类人能活:命令机器的人,和被机器取悦的人。听上去像科幻,但他说这不是梦,而是计划。未来或许真的不需要低头看屏幕,也不再需要“上班”。问题是,我们准备好了吗?
时间是2025年10月。科技圈的常客马斯克又来搅动世界。他在一次访谈里语出惊人,说“传统智能手机的时代即将终结”。接下来五到六年,人们手里那个几乎粘在手心的屏幕,将被AI设备彻底取代。他笑着说,“你不会再需要点开APP,而是直接与世界对话”。

对许多人来说,这不是梦想,而是恐慌。有人刚刚适应折叠屏、卫星通信、AI语音助手,却被告知这些都要过时。马斯克称,人类将进入“无手机社会”,取而代之的,是植入式设备、可穿戴终端,甚至与大脑直接交互的“神经接口”。
这话不是空口胡说。马斯克旗下的Neuralink早在前年就让芯片进入人体,志愿者用意念打游戏、发推文。那时候大家还觉得是实验室奇闻,如今他把这事搬上了未来清单。手机在他口中成了古董,信息交互的方式要彻底换形。

网友听得心惊,投资者却暗笑。手机厂商的股价小幅波动,AI概念股却一夜飙升。资本的嗅觉比公众更敏锐,他们知道马斯克这种人,说话往往预示市场方向。有人调侃,“苹果造头盔,马斯克造脑洞”,未来或许不是抢手机市场,而是抢人脑接口。
而在马斯克的语境里,“屏幕时代的落幕”不只是设备革命,更是社会革命。他认为人类不该再被玻璃屏幕限制视野,信息的流动应该无形、实时、感知化——一个你还没开口,AI已经知道你想干什么的世界。听上去科幻,也听上去危险。

五年后,街头可能再也没有“低头族”。取而代之的,是戴着神秘头环、用意念点餐、用眨眼支付的“新新人类”。科技的速度,快得让人连怀旧都来不及。
就在大家还在讨论“手机要消失”的时候,马斯克又丢下一颗更大的雷——AI和机器人将取代几乎所有职业。他在社交平台上写道:“未来所有工作都会被AI取代,工作将变成一种选择。”

科技媒体立刻翻译成一句更刺耳的话:“我们都要失业了。”过去几年,AI已经在悄悄蚕食职场。写稿有AI,编程有AI,律师、医生、会计、客服都在被“算法分流”。马斯克说的“替代”,并非遥远威胁,而是进行时。
他的观点并非完全空洞。特斯拉工厂已实现接近全自动化生产,SpaceX的卫星发射准备流程也由AI优化调度。一个算法能比十个工程师更快计算轨迹、燃料与气象模型。AI不需要休息,也不会罢工,更不会请假去看球赛。

而人类的“可替代性”正在暴露。马斯克认为,未来只剩两种工作能活——一种是设计和操控AI系统的人,另一种是用情感满足人类需求的行业,比如艺术、陪伴、心理疗愈。换句话说,动脑和动心的人还会有饭吃,其他人可能都要和AI抢活。
批评声当然不少。经济学家指出,马斯克的言论更像是“科技恐吓”,忽略了社会适应能力。人类在工业革命、电气化、互联网浪潮中,都被预测会失业,但都存活下来。只是这次的浪潮太快,连预测都来不及兑现。

当一个亿万富翁宣称“所有人都不需要工作”,这听起来更像是玩笑。问题是,他有足够的资本和工程师让玩笑成真。
AI的崛起不只是技术问题,更是心理冲击。过去一年,全球搜索量最高的词是“AI取代”。办公室里,人类正在被无形的算法监视。文案比不过AI,翻译比不过AI,甚至连写新闻也能被AI秒杀。
人类第一次意识到,聪明不再是优势。AI不累、不拖延、不抱怨,它只会越来越快。而人类的大脑还停留在需要午休、需要摸鱼的节奏里。

有人开始逃离科技。国外有公司推出“无算法社区”,人们在没有AI推荐的生活里重新找回节奏。可更多的人被迫适应,学习“如何与AI共事”。
教育体系也在慌乱。教师发现学生用ChatGPT写作业、用AI绘图交作品。职场新人发现简历筛选、面试评估都由AI完成。人类之间的竞争,变成了“谁更懂AI”的竞争。
而马斯克本人,则把AI视为“双刃剑”。他一边投资AI公司,一边警告AI风险。他在多个峰会上说过:“AI可能比核武器更危险。”但下一秒,他又宣布特斯拉即将推出完全由AI驱动的“类人机器人”。观众忍不住笑了:这个人连末日都能当生意做。

AI的狂欢还在继续。社交媒体充满AI生成的音乐、小说、艺术。人们一边感叹科技的神奇,一边怀念人类的笨拙。那种带点错误的创作,如今成了奢侈。
当马斯克说“只有两类工作能活”时,他指的是“命令机器的”和“被机器命令的”。这句话一半哲学,一半现实。AI时代的等级,不再由学历决定,而是由“控制权”决定。

第一类人,是懂AI、会驾驭算法的群体。他们掌握语言模型、代码和接口,能用一句指令调动成千上万台计算机。这类人将成为未来社会的新贵。马斯克相信,他们会像过去的工业家一样,引领下一个时代。
第二类人,则是被AI驯化的群体。或是被系统派工的劳动力,或是沉浸在虚拟世界的消费者。AI提供的娱乐、情感、伴侣、疗愈,让人们自愿交出主动权。未来的“幸福”,或许就是一场被算法温柔包裹的幻觉。
问题是,中间层去哪了?那些不懂AI、也不愿依赖AI的人,将被夹在夹缝里。社会学者称,这将是“数字版两极化”。AI带来效率,也带来割裂。

但人类的韧性从未消失。每一次技术革命都会淘汰旧职业,也会诞生新职业。20年前没人知道“数据分析师”“视频博主”这些工作会存在。未来,也许会出现“算法心理师”“数字农夫”这种听起来古怪的新行当。
马斯克的预言是否成真,没人敢断言。科技的脚步不会停,人类的焦虑也不会停。AI不是毁灭者,而是镜子——它照出了我们对未知的恐惧,也照出了我们贪婪地想变得更强的欲望。
五年后手机或许真会消失,但人类不会。屏幕之外的世界,依然需要“动脑的人”和“动心的人”。也许,这就是马斯克想说的未来。
参考信源(截至2025年11月4日):
《纽约邮报》2024年5月26日:“马斯克称AI将取代所有人类工作”
《金融时报》2025年10月:“AI时代仅两类工作能存活”
《时代周刊》2025年10月采访:“马斯克与英国首相对谈AI安全”
TechCrunch与TMTPost 2025年11月报道:“马斯克称五年内手机将被AI设备取代”
维基百科·埃隆·马斯克条目更新(2025年10月)
更新时间:2025-11-0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