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记者 黄磊
10月13日凌晨,四川成都天府大道发生一起严重交通事故,造成驾驶员当场身亡。现场多名救援人员尝试破门未果的画面,引发公众对新能源汽车“电子门锁与隐藏式门把手设计”的安全质疑。网传涉事车辆为小米SU7 Ultra车型。而截至发稿,小米汽车也尚未就此次事件发布官方声明。
当天,主要受新能源政策调整预期影响,港股汽车股整体延续下跌,小米跌幅领先同行。
驾驶人涉嫌酒驾 救援人员无法打开车门救助
据成都市交警通报,2025年10月13日凌晨3时18分许,一辆车牌号为川AC****9的小型轿车沿天府大道由北向南行驶时,与前方同向车辆发生碰撞后越过中央绿化带,起火燃烧,造成驾驶人邓某某(男,31岁)死亡。经检测,邓某某涉嫌酒后驾驶机动车。目前,事故正在进一步调查中。
网络流传的视频显示,一辆疑似小米SU7 Ultra的轿车在天府大道高速行驶,以较快速度超越前车后失控撞击,车辆随后起火。多名路人用拳脚、灭火器试图打开车门未果,最终消防部门用电锯破拆,驾驶员被救出时已无生命体征。
今年3月,安徽铜陵高速的SU7事故仍在公众记忆中,未有调查结论。而截至发稿,小米汽车也尚未就此次事件发布官方声明。
但这也并非小米近期经历的唯一风波。2025年9月19日,小米汽车宣布召回11.69万辆SU7标准版电动汽车,涉及2024年2月至2025年8月生产的车型,主要因L2辅助驾驶系统在极端场景存在安全隐患,将通过OTA免费升级软件解决。
行业专家:电子锁设计存物理局限
这起事故中,现场救援人员无法打开车门的情节,是事故中最令人揪心的一幕。为追求美观和低风阻,新势力品牌新能源车大部分采用电子门锁和隐藏式门把手。
国际智能运载科技协会秘书长张翔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首先驾驶员一定要合法合规驾驶,不能为体验汽车性能提速快而忽略安全驾驶。张翔认为,此类事件应综合考量车辆安全结构、电子系统冗余设计以及事故后的紧急逃生机制等多重因素,“不能单纯把责任归结为隐藏式门把手设计。”
“目前多数新能源汽车采用电子锁设计,在车辆锁止状态下,外部人员无法直接打开车门,这主要出于防盗安全的考虑。”张翔解释,“即便是传统燃油车,在上锁状态下外部也无法开启,必须由车内人员解锁才能打开。”
他进一步指出,车辆发生严重碰撞后,高压系统可能会自动断电,导致电子解锁功能失效。从而使车门无法正常开启。“像雷克萨斯百万级的车型,也曾出现过撞击后车门打不开的情况,这并不是个别品牌的设计缺陷,而是整个电子门锁结构在极端情况下的物理局限。”
张翔介绍,近一年上市的新车型大多在门板上新增了一个“隐藏式外置开关”,按一下即可起到常规门把手的作用。但很多消费者根本不知道这东西存在,更不会使用。
他指出,事故现场的救援人员和路人往往不清楚隐藏式门把手的应急结构,在关键时刻无法及时打开车门,错失黄金救援时间。他建议,应尽快在行业层面统一设计标准,通过法规明确应急开关的形态与标识要求。张翔强调:“外观性能可以是卖点,但安全是一切创新的底线。”
市场冲击:股价下跌,品牌形象面临较大挑战
10月13日,小米集团(HK 01810)股价大跌7.28%,报收48.26港元,成交放大至平日2.6倍。
当天,主要受新能源政策调整预期影响,港股车股整体延续下跌。小鹏汽车-W(09868)报84.15港元,跌3.33%;理想汽车-W(02015)报收88.95港元,跌3.47%;广汽集团(02238)报收3.23港元,跌1.82%;长城汽车(02333)报收15.98港元,跌4.02%。不过相比之下,小米波动更为显著,也显示出事件对公司股价的短期冲击。
多家券商指出,本次事故可能短期影响消费者信心。某券商研报称,部分展厅出现退订咨询,预计10月至11月订单转化率下降5%-10%。社交媒体上,“车门打不开”“电池爆燃”等话题迅速登上热搜,四小时阅读量超8亿,负面情绪较此前铜陵事故更为集中。小米财报显示,小米汽车仍处早期阶段,汽车业务占集团营收不到10%,对财务影响有限。
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分析,事故或将推迟小米汽车的出海节奏。柏文喜进一步指出,欧盟与英国GSR2法规均要求“事故后车门可无工具从外部开启”,若监管机构追加专项安全测试,小米原计划2027年进入欧洲的节奏或延迟6至9个月。
工信部也计划自2026年起,将“碰撞后自动解锁+机械应急开锁”纳入强制检验项目,小米可能成为首批适用的新势力品牌。
柏文喜认为,事故后小米应尽快公布调查及技术应对方案,如推出“门锁应急开启”OTA升级或召回计划,以修复公众信任。
更新时间:2025-10-1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