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10 月 10 日,保时捷中国区销售冠军牟倩文在社交平台发布报案声明,揭开一场由 AI 技术引发的名誉权保卫战。
这位连续两年蝉联青岛保时捷中心销冠的职场精英,正经历着合成视频、隐私泄露与网络暴力的多重围剿。这起事件不仅暴露了 AI 技术滥用引发的伦理危机,更敲响了数字化时代人格权保护的警钟。
在汽车销售行业,牟倩文的名字与 "年度销售 170 台保时捷" 的业绩紧密相连。正是这份职业光环,使其成为网络黑产的目标。
据公开信息显示,自 2025 年 9 月起,以牟倩文肖像合成的虚假视频开始在网络暗流涌动。这些通过 AI 深度伪造技术制作的视频,不仅篡改面部特征形成局部相似画面,更配以虚假对话制造 "不雅内容" 的假象。
10 月 9 日,牟倩文首次在社交平台公布收到的骚扰私信截图,内容涉及利用其职业照片合成的虚假视频链接。
次日,随着更多 AI 伪造视频的传播扩散,其个人电话、微信等隐私信息遭恶意泄露,导致持续不断的骚扰电话轰炸和露骨信息攻击。
面对愈演愈烈的网络暴力,这位职场女性选择正面反击:在虎山路派出所完成报案登记,委托专业律师团队进行区块链存证,并通过社交平台悬赏征集有效线索。
河南泽槿律师事务所主任付建指出,该事件已构成多重法律侵权。根据《民法典》1019 条,利用 AI 技术伪造他人形象实施丑化,已构成肖像权侵害;传播过程中对当事人社会评价的贬损,符合 1024 条名誉权侵权要件;而通过私信发送露骨内容的行为,则可能触犯 1010 条禁止性骚扰的规定。
在行政与刑事责任层面,泄露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可能面临治安管理处罚法第 42 条的行政处罚,情节严重的或将激活刑法 253 条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 的追责机制。北京市中闻律师事务所刘凯律师强调,虽然 AI 技术为违法行为披上了 "技术外衣",但法律对于损害后果的认定标准并未改变。每段视频的点击量、转发量都将成为量刑考量的关键证据。
牟倩文事件折射出 AI 技术滥用带来的三大社会痛点。首先,深度伪造技术门槛的降低,使得普通人沦为技术作恶的受害者。据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统计,2025 年前三季度利用 AI 技术实施的网络侵权案件同比增长 240%,其中职场人士成为主要受害群体。其次,平台监管存在技术盲区,合成内容的识别算法滞后于伪造技术的更新速度。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网民将 AI 造假视为 "虚拟玩笑",缺乏对技术滥用的法律认知。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专家指出,建立 "技术 + 法律" 的双重防线已成当务之急。在技术层面,需强制推行深度合成内容的数字水印标注;在法律层面,应完善电子证据采信规则,降低受害人举证难度。公安部网络犯罪侦查局 2025 年已开展 "净链行动",重点打击 AI 技术黑色产业链。
更新时间:2025-10-1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