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寒潮来袭
气温骤降
因心血管问题
前来就诊的患者明显增多
专家指出
寒冷是心血管疾病的“催化剂”
冬季护心需牢记三个关键词
保暖、晚练、七分饱
寒潮是心血管“催化剂”!
专家详解防护“三件套”
近日,在苏州市中医医院心脑血管诊疗中心内,75岁的毛阿爹正向心血管内科主任中医师徐伟诉说自己的不适。
“这两天总感觉不太舒服,在家量血压也偏高。徐医生说天冷了,建议我换一种降压药试试。”毛阿爹是徐伟的“老病号”,他对天气变化的敏感,在门诊中非常典型。
“天气转冷后,冠心病、高血压的老年患者就诊量明显上升。”徐伟解释,不少患者在夏季血压控制良好,但入冬后血压会显著升高,“这类患者通常需要调整用药方案。”
寒冷为何会成为心脏的“大敌”?徐伟用“热胀冷缩”做了通俗的解释:“天气一冷,身体血管会急剧收缩。如果本身血管有狭窄,就容易诱发心绞痛。”
面对寒潮,普通市民特别是中老年人该如何主动保护心血管?徐主任给出了三条具体建议:
全面保暖:
天气寒冷,一定要穿得暖和,尤其要做好头部防护。“头部受凉会直接导致血压上升,增加脑梗等意外风险。”他建议老年人外出时佩戴帽子。
推迟晨练:
冬季清晨是心脑血管意外的“高危时段”。徐伟解释,寒冷会刺激血管急剧收缩,有基础血管病变的人群极易发生意外。“不建议老年人过早起来晨练,最好等到上午9、10点钟,天气较为暖和后,身体适应外界环境后再进行锻炼。”

饮食七分饱:
冬季人们食欲往往变好,但切忌吃得太饱。“吃多了也会增加心脏负担,引发心梗。”徐伟曾遇到过一位晚餐连吃三个大闸蟹后突发心梗的老太太。他建议,老年人每餐七分饱为宜,注意荤素搭配。
中青年也需警惕!
中医提供防治多元选择
值得注意的是,心血管疾病并非老年人的“专利”。在当天的门诊中,多位有长期饮酒习惯的中年男性也因天气转凉后血压波动、身体不适前来就诊。

“高血压正在年轻化。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比如长期饮酒、高盐饮食、肥胖、熬夜,都会导致血管早期硬化。”徐伟特别提醒中青年群体,若连续熬夜、劳累后突然遭遇冷空气刺激,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同样很高。
因此,维护心血管健康,关键在于建立并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即“管住嘴、迈开腿”。“首先要改变生活方式,一定要减肥、适当运动。”在饮食上,则需坚持“低盐低脂饮食”,同时戒烟限酒、避免熬夜。

门诊中,一些早期、轻度的高血压患者,希望先通过中医药进行防治,对此徐伟强调,要针对不同体质辨证施治:肝阳上亢的患者,常表现为面红、急躁,治疗需平肝潜阳,把肝火降下来;而气虚痰湿的患者,则表现为体型肥胖、易疲惫,则需化痰健脾。
在具体疗法上,除了开具“一人一方”的中药汤剂,还有更便捷的降压代茶饮可供选择。此外,耳穴埋籽、中药足底敷贴等非药物疗法也能起到有效地辅助降压、改善睡眠的作用,为不愿或无需立即服用西药的患者提供了多元选择。
徐伟提醒广大市民
尤其是患有基础疾病的中老年人
面对寒潮务必
提高警惕、规范用药、改善生活方式
防寒保暖,放慢节奏,内养心神
这就是中老年人冬季
最好的“护心符”
来源:苏州健康
编辑:釉墨
更新时间:2025-11-2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