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大娘今年刚满62岁,体型微胖,患糖尿病已有8年。她自从家里买了血糖仪,每天早上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在厨房的木桌旁,拿出酒精棉、试纸条,开始熟练地测血糖。
可最近王大娘有点犯迷糊:左手食指扎了,数值总偏高;换右手试了试,又低出不少。“到底该扎哪只手呢?要不要特意擦洗?晨起、饭后测,差这么多,靠得住吗?”她越想越不放心。
其实,这样的困惑,在中老年糖友当中非常普遍。

测血糖,本是管理健康的好工具,可一旦忽视了关键细节,反倒容易被错误数字“误导”健康决策。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测血糖时,有哪些细节最容易被忽略,影响结果的准确率?左手、右手真有区别?答案,恐怕出乎很多人的想象。
随着家用血糖仪的普及,越来越多的糖友选择在家自测血糖。多数人默认在手指采血,特别是左手,因为“习惯”或“方便”。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明确建议:手指各部位均可,但应优先选择无茧、无伤口、血液循环较好的区域。

通常建议交替使用左右手不同指尖,避免长期一只手和一个部位“扎到老”。长期扎同一个点,不仅会形成硬茧,还可能局部循环变差,导致值偏低或刺不出血。
还要注意,不宜用无名指和小指,这两根手指末端毛细血管较细,受外部温度和压迫影响更大,容易出现假性偏低。有研究发现,拇指和食指的血糖波动最大,因为生活中这两个手指使用频率最高,微循环容易被影响。
因此,最佳办法是轮换测量部位,准确性更高。如果遇到扎手困难的人群。如老年慢性病患者部分血糖仪也支持采耳垂、足跟,但这些采血部位操作要求更高,建议谨慎选择。
在医疗门诊,约38%的糖友因家庭测血糖不规范导致血糖管理误判。不妨自查一下,你中招了吗?
未清洗双手直接采血
手上的果糖、汗液、油脂会影响血糖结果。研究显示,若手上残留糖分,血糖数值可升高26-88%;建议用温水认真冲洗并自然晾干,切勿用酒精棉后立刻采血——酒精未干也会影响准确性。

揉捏手指过于用力
很多人觉得不容易出血,就死命挤,导致毛细血管间液混入血样,使血糖“被稀释”偏低。正确做法是,轻轻按摩手指根部至尖端,让血液自然流出即可。
扎针深度不适、采血不足
采血笔针头过浅,常常引不起足够的血液,反复按压反而加大创伤。合适的穿刺深度不仅减少疼痛,还能取到合格血样。

没有校准或血糖仪未定期维护
血糖仪出厂后长期不用,未按周期更换试纸条、未校准,导致误差上升到12.5%以上。高温、潮湿也会使试纸失效,建议一年进行至少一次专业校准。
忽略当天生活因素的干扰
短时间大量饮水、手脚冰冷、剧烈运动后立即采血,数据可能会低于实际值。尤其在秋冬季,建议双手搓热,静坐5分钟后再采血。
测量时机选错,参考意义有限
空腹(清晨醒来后)、餐后两小时各测一次,结果才有参考价值。随意测得的某个血糖高低,不能代表整体状况。新版临床指南建议,关键时点对比分析,防止单点数据误导。
其实,科学测血糖,重在养成习惯。只要动手调整,就能避免绝大多数“假高假低”,让数据真实反映身体状态。权威医学团队结合多项实证总结如下:
每次测前都要用温水洗手,自然晾干,避免外界残留物影响血样;采血点要轮换,左右手指尖交替选,拒绝一个部位“扎到麻”;刺穿刺深度调至合适,保证采血顺利且创伤最小。试纸每次用完及时封闭,避免氧化、受潮;血糖仪及采血笔要定期维护、清洁,一年至少做一次校准检查。

通过这些看似琐碎但极为重要的细节管理,绝大部分糖友都能显著提升血糖控制的“底气”。哈佛大学2022年一项纳入9120例患者的自测血糖有效性研究显示,规范测量与随意采血相比,血糖值准确率能提高28.4%,高低误判率则下降至不到5%。
血糖管理是场持久战。科学测量、正确解读,是守住健康防线的“第一步”
日常管理中,严把测血糖“这一关”,相当于多了一道健康“安全锁”。很多糖友因为小疏忽,反复在“盲区”里跌倒,难以控制好血糖,其实只要坚持正规操作,规律监测,大多数错误数据都是可以避免的。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收藏以备不时之需,转发给你关心的人!
参考资料: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糖尿病自我血糖监测共识》
《中国血糖自我监测指南》杨文英. 居家血糖自测关键误区与对策. 糖尿病天地, 2021.
《慢病患者居家自测血糖指导手册》
更新时间:2025-11-1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