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李雨心
九十余年前的中华大地,一场史无前例的迁徙正在朝西前行,保护国宝文物和珍贵文献向四川腹地转移。与此同时,众多高校、科研机构及学术团体也在1937年以后陆续内迁,于川渝大地觅地办学,存续文脉。而成都博物馆新展的故事,就从这里讲起。
展览现场
9月3日,“岁月记忆:国宝西迁与高校入川”特展在成都博物馆正式面向公众开放。展览以全民族抗战时期文化内迁重要历史事件中的国宝南迁、高校内迁四川及文化名人汇聚巴蜀坚持抗战为切入点,以档案、图片、文物结合影像资料的形式,勾勒呈现四川人民与全国人民一道守护中华文化的生动点滴,以及人民群众接纳内迁同胞、开展抗日救国运动、凝聚民众精神等的生动事迹。
“我们希望通过展览缅怀这段历史,追忆当年四川人民为存续中华文明文脉所作出的贡献。同时,我们更想强调中华民族的韧性,在任何苦难中都不会放弃文化的传承。”现场,成都博物馆策展团队成员朱寒冰在接受采访时说道。
展览现场
一个世界文物保护史上的奇迹
讲述国宝西迁中的动人细节
一张张充满岁月痕迹的旧照片、一页页早已泛黄的纸质档案……如今,当人们走进成都博物馆三楼的特展展厅中,首先展现在观众眼前的,是一个世界文物保护史上的奇迹。
九一八事变后,为了避免国宝被掠夺,故宫博物院联合北平各文化机构撤离珍贵文物。“人在,文物在”,近两万箱珍宝穿越硝烟,跋涉万里,寄寓川渝十载,并于1947年东归南京。这是世界文物史上规模最大、历时最久、行程最长的迁徙保护行动,逾百万件珍贵文物行经十余省,历经南迁、西迁、东归,无一遗失,创造了世界文物保护史上的奇迹。
《宋四家小品册页》 成都博物馆 藏 1970—1980年代复制
“我们此次展览共分为三个单元,第一单元‘国宝迁川’,展示了国宝南下西迁、栖身巴蜀两部分的内容。”朱寒冰介绍道,自1933年2月开始,这批文物先是南迁上海,复转南京,后因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又紧急分南、中、北三条路线西迁至巴蜀。其中北路、中路共计运输文物近17000箱,先大部暂存成都、重庆两地,后分别转存至峨眉及乐山安谷,南路转运文物80箱,先存于贵州安顺华严洞,后转迁巴县。
这一单元中,第一部分结合地图及多媒体生动再现了国宝迁徙的坎坷线路,以及南下西迁过程中的动人故事,包括文物数量、途经点、存放点,当时为保护文物各部门之间协调的公函等;第二部分则结合迁徙文物的实物与虚拟展示,讲述国宝与随行人员栖身巴蜀安居岷峨、播扬徙途的经过。同时,观众可以看到文物迁徙过程中的珍贵档案、图片及文物资料,还能见证守护文物的文博人、护送国宝的警卫部队与巴蜀人民相互扶持所结下的深厚情谊。
回望烽火中的学府
扎根巴蜀岁月反哺这片土地
随着展厅继续往前走去,在第二单元“高校入川”中,观众还能邂逅一段与教育相关的往事。“这一单元,讲述的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这一非常重要的事件。”朱寒冰表示,七七事变后,战火蔓延到华北、华东、华中的广大国土,各地高校和文化、科研机构被迫内迁。1937年至1945年间,全国高校逾半数先后迁入四川办学,其中包括交通大学、武汉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等著名学府。
同济大学感赠罗南陔木牌 1945年 宜宾市博物院藏
同时,伴随着学府西迁,九成以上的学术精英、文化名流、艺术大家亦迁居西南讲学授业。在那段动荡的岁月中,他们在战乱中秉持爱国热忱,坚守中华文明薪火,各领域的研究纷纷开花结果。“高校和学者们的到来,极大地促进四川本地教育文化的发展。同时,四川也热情接纳,并给予了他们最大的支持和帮助。可以看到,当时的大西南尤其是四川,对存续中华文明文脉和中国教育的持续与发展,作出了无可比拟的贡献。”
烽火岁月中,高校和学者在内迁期间,也带动了巴蜀教育体系的完善,及至抗战胜利,内迁高校虽大多复员离川,其文化传播与治学传统却深深滋养了这片土地,孕育出众多知名学府和人才。“在第三单元‘玉汝于成’中,我们也从不同方面探讨和展示了这些历史事件带来的作用和影响。”朱寒冰谈到,当时迁徙至西南各地的青年学子中不仅培育出青年英杰,还有在艰苦的环境中刻苦钻研、矢志以技术兴国的栋梁之材,他们之中涌现出100多位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
这是一场关乎文明存续的壮阔之举,更是一段川渝人民倾力守护文脉的深情往事。漫步展览中,凝视着展柜中定格了历史切面的展品,更能体会到那段岁月的艰苦卓绝。据介绍,此次展览将持续至11月30日。“诚邀观众朋友们走进展厅,循着历史的足迹,见证烽火岁月里,巴山蜀水间,全国同胞共同守护中华文化的动人篇章。”
更新时间:2025-09-0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