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多种人间烟火,藏在城市的味觉地图


在预制菜盛行的当下,爱好美食的人们更希望寻找到带着锅气的地道小店,「一定是现炒的」「绝对是明火制作的」,这样的评价也成为对美食最高的赞赏之一。


那些深藏在街巷里、几十年如一日坚持鲜烹现制、不懂流量也不卷好评的地道风味,终于被更多人挖掘、发现。食客们希望在这样的小店里找到人间烟火气,找到意外之喜,也感受到市井老店带来的人情味儿。


今天,我们在今年最新的「必吃榜」上找到了三家老店,他们或是小摊,或是藏身于巷弄、胡同的老店,他们的店铺不仅见证了几代居民的成长,也长久、稳定地为一座座城市带来滋养和活力,这或许就是美食最朴素、最本质的意义。





文|蒋真

编辑|桑柳




「做甑糕没啥秘密,就是得实在。」


洒金桥的天还没亮,马胖子就已经守在了自家甑糕摊前,清晨5点半,陆陆续续开始有人排队,有附近的街坊邻居、出租车司机、下夜班的工人,也有刚下火车的游客。人群将小摊围住,你看不清马胖子,也看不清甑糕,但他的声音、甑糕的热气和香味,一起从小摊中央升腾上来。


马胖子今年六十岁,脸色红润,总是笑眯眯,说着一口浓厚的西安方言,嗓门不小,见谁都能搭上话,带着西北人特有的豪爽和直接。马胖子的真名叫马文章,街坊、老顾客、游客,却都只叫他「胖子」,过去他胖得很,这几年锻炼瘦下来了,但绰号没有变,小摊的名字也没有变——提起「胖子甑糕」四个字,本地人都知道,指的就是几十年一直开在洒金桥附近的那家。


马文章的甑糕摊没有店面,只有一辆小推车和一口老铁锅,锅里是四百斤甑糕,每天五点开卖,常常到了九十点钟就卖光了。


「额是卖甑糕的,甑糕是西安的老传统咧。」马文章这样介绍自己。甑糕是西安地道的小吃,也是早餐,一种用红枣和糯米制作的甜食,甑是一种古老的烹饪器皿,用于蒸制粘糕,铁制的甑锅蒸出来的米糕香甜、软糯,和别的锅子蒸出来都不同。


马文章做甑糕讲究食材,糯米要选上好的江米,枣是优等的新疆田骏枣。制作流程很复杂,每日早上8点开始泡米,糯米经过8小时浸泡后,经过反复冲洗、沥干再进入蒸制流程,下午四点多开始蒸首轮,20分钟后加入冷水搅拌米粒,铺上去核的枣肉,一层糯米,一层枣肉,层层叠叠,再用明火蒸上12个小时,米香和枣香相互融合,形成琥珀色的糕体。


「火工要到,香气才进米里头。」他说,「做甑糕没啥秘密,就是得实在。像吃面条、吃饺子一样,手工和机器就是不一样。枣、米、糖,每样都得靠真本事。」很多本地人说,胖子的甑糕吃起来与别家不同,扎实、绵密、瓤活。


马文章一辈子都在甑糕摊上。做甑糕的手艺从舅爷爷传下来,舅爷爷是西安甜点铺子做甑糕的大师傅,手艺传给了马文章的父亲,1979年,小学还没读完的马文章坐在父亲的三轮车里,开始了他卖甑糕的日子。那时候,父亲带着他走过钟鼓楼、小雁塔、大雁塔,四处叫卖甑糕,后来父亲身体不好,他接过了摊子,停留在了回坊洒金桥,一停就是几十年。


每天与小摊作伴的,除了他的妻子、伙计,还有落在他家甑糕上的蜜蜂,食客们都说,他家甑糕用料足,红枣甜度高,才引来这么多蜜蜂。甑糕八年没有涨价,五块钱一份,马胖子实话实说,这些年糯米、红枣和白糖,涨价都不多,所以他不涨,「你挣钱不能光想着自己,得让利给顾客,生意才能长久」。


「没麻达」是他的口头禅,西安话,没问题,好的,客人想要多一点红枣,没麻达,客人想要点茶水,没麻达。摊子前永远是一副热闹景象,遇到年纪大的老人、送孩子上学的家长,他总是多给一勺,盒子装得满满当当,盖子都扣不上。


他的摊子来过全国各地的游客,还来过美国、澳大利亚的华人。有一回,美国游客去看兵马俑,来这里买甑糕,他拉着人家介绍了一通西安的小吃店,哪家泡馍最好吃,哪家胡辣汤最正宗,「你放心,绝对不会坑人,咱西安人实在。」


马文章年纪大了,他想过让儿子接手管理,但是孩子不愿意,他也不强求,全国各地来了很多慕名求教的徒弟,只要人品好,肯吃苦,他照单全收,免费教大家做甑糕,配方、秘诀都毫无保留地告诉别人。现在,他的徒弟超过几百个,散落在全国各地,「能让甑糕走出西安,我最高兴」,他说,自己会一直做下去,做到干不动为止。


他的市井摊子虽小,但在西安却很特别。几十年如一日,他守着一口大锅,靠手艺、靠诚信,也靠热情和实在,让胖子甑糕成为西安早点文化的一个缩影。


开店的第46年,马胖子甑糕首次被食客们「吃」上了大众点评「必吃榜」,成为2025年「小摊美食」的代表,打破了大众对于必吃榜「需要氪金」「要懂流量」的误解,即便是市井小摊,也能成为人们探索城市美食地图的钥匙。


马文章念书少,识字不多,他不知道必吃榜是什么,也不会上网,这个消息还是顾客告诉他的。客人们会给他念评论,他听着高兴,他不懂流量,也不追求噱头,只想把甑糕做好。


甑糕对于西安人来说,不仅是食物、早餐,更是一种文化,一种家的味道。在马文章看来,西安其他早餐,豆腐脑、胡辣汤、羊肉泡馍,天冷了容易凉,天热了卖不动,都有点季节性,只有甑糕,长久且稳定地陪伴着西安人和这座城市。


有人说,吃胖子甑糕,是西安一天的开始,也是几十年生活的见证。摊子没变,人没变,味道没变,每天清晨,甑糕的香气在洒金桥里飘散开,热腾腾,带着最地道也最市井的温度,像马胖子的笑声一样,成为西安的城市美食名片之一。


图源大众点评商家@马文章胖子甑糕




「早点是不能放手的,放手就变味了。」


凌晨一点,南京城南一条老巷子里,一家早餐店亮起了灯,老板夏清平推开自家小店的门,屋里还留着蒸糯米和炸麻团的淡淡香味。


他的一天从磨豆浆开始,黄豆是头天晚上泡好的,只加水,什么都不掺,磨浆机嗡嗡作响的时候,他开始准备乌米饭的原料。把泡好的圆糯米捞出来,倒入用芜湖带回来的乌叶榨出的深色汁水,这些叶汁要调到合适的浓度,不能太浅也不能太浓,只有这样蒸出来的米才有恰到好处的软糯和清香。当大多数居民还在熟睡时,夏记早点的饭香味已经钻出了门缝,飘进了巷弄。


小店是父亲上世纪九十年代开的,他们来自安徽农村,曾是村里最穷的一户,很长时间,亲戚觉得他们家经济条件不好,很少来往。父亲是第一个离开村庄出来闯荡的人,带着家里仅有的积蓄,在南京南边巷口支了个早餐小摊。饭团、豆浆、油条、豆腐脑,样样都做,这个小摊,成了全家的营生。


最早,夏记早点的饭团没什么讲究,饭团里加上白糖、油条,简单但管饱。但做得久了,早点的口味也随时代变得年轻,除了老南京人喜欢的白糖、雪菜和油条,店里渐渐增加了很多时下流行的小料,肉松、火腿肠、咸蛋黄、辣条。雪菜是店里的最大特色,炒一次要四五个小时,两天一炒,好吃到很多人都想要单独购买。


关于雪菜,还有一个小插曲。有段时间,夏记早点生意太好了,雪菜供给不上,夏清平想不如用机器切,速度快,结果老顾客一吃就觉得口感不对,太规整了。还得是手工切的雪菜,长短不一,吃起来才有嚼头,才像是手作的饭团。


图源大众点评商家@夏记早点


这让夏清平更意识到手工的价值,到现在,他们所有的原料都是手工做的,连麻油都是手工榨的。手工的东西慢,工作量大,但夏清平说,只有这样才能让早点保持原来的味道,三十多年,他父母最坚持的是,「早点是不能放手的,放手就变味了」。


店里最出名的「麻团乌米饭」源自一次偶然创新,有一年,饭团快卖完了,剩下几勺乌米饭,不够包一份,妈妈随手拿了一个现炸的麻团,把麻团包在米饭外面,油条夹在中间。正巧有个顾客来买饭团,看着新奇,也要了一个,一口咬下去,外面是热乎乎的芝麻麻团,中间是糯米饭,里头还有脆油条。甜咸交错,外酥中糯内脆,是「甜咸永动机」的口感。


第二天、第三天,越来越多顾客专门来点这个。久而久之,麻团乌米饭成了夏记早点的招牌,很多外地人来南京,第一件事就是拖着行李箱来打卡这家巷子深处的早餐店,甚至有移民国外的老顾客,托人买了饭团冻起来,快递到国外去。现在,他们一天能卖一千个麻团,得专门雇两个人手工搓麻团。


父母上了年纪,夏清平接手了早餐店,至今已经八年了。他1993年出生,比小店还晚三年。他记得小时候放学回来,就是去早餐店待着,看着父母做饭团,卖饭团,附近很多居民看着夏清平长大,总是跟他说,什么时候接手店铺,帮帮你父母。很长一段时间,夏清平很抗拒开早餐店,他从小看着父母如何辛勤地劳作,几乎没有休息过,他觉得这样太累。后来他走了点弯路,迷上赌博欠了很多钱,走投无路时,想着还是回到家里,本本分分地做点生意。


夏清平说,刚开始接手的时候,每天早起只想哭,上班路上都会吼两嗓子发泄,干着干着,也慢慢习惯了。最初,他也动过用半成品的心思,但父母坚决反对,「早点是不能糊弄的,你要糊弄,早晚做不下去」。后来他明白,夏记早点能三十多年不倒,靠的就是一口原汁原味。


这家店三十多年没换过地址,只是搬到巷子对面,距离不过百米内。巷子里住的都是本地人,有老人,有上班族,附近还有医院,很多护士来订餐,几十份几十份地买,她们说,只有夏记早点敢放心订。


图源大众点评商家@夏记早点


作为地道的南京早餐小店,夏记早点不仅有着与街坊邻里的链接,也有他们对美食文化的眷恋和坚守。夏记早点也上榜了2025年「必吃榜」,通过榜单的记录,更多人看到一家小店如何坚持自己,也看到了必吃榜对市井餐饮精神的鼓励,鼓励那些鲜烹现制、原汁原味、被本地人坚定选择和支持的店铺。


5月,朋友打电话告诉夏清平他们入围了「必吃榜」,夏清平有点惊讶,他还以为「必吃榜」是花钱才能上的事,他说,没想到不做线上推广的小店也能入选。这份榜单让他觉得公平,也让他更重视顾客的评价。他会看大众点评上的每一条评论,有赞美也有批评,有人说吃到头发,他就立刻要求所有员工戴起厨师帽;有人说算错了钱,老顾客会在评论区帮着解释,那是很多年前的价目表。榜单让他和客人走得更近了。


营业时间也随着顾客的需求变化。以前每天上午十点多就收摊了,后来游客多了,有人专门打车来,赶到时却卖完了,夏清平看着客人失落的眼神,觉得很难受,决定把营业时间延长到中午十二点。


现在的夏记早点,三代人都在店里。夏清平的父母有时候还会帮忙,六岁的儿子最喜欢吃麻团乌米饭,有时候会骄傲地邀请小伙伴,「请你来我家吃早餐」。


无论是本地人还是游客,食客习惯于跟着「必吃榜」寻找美食,这些基于用户真实评价的评选,是一份真实可参考的美食地图,这也让很多像夏记早点这样坚守餐饮初心的巷尾小店,穿越漫长的时间,被食客重新发现、重新追捧。


这些年,早点所在的巷子变化很大,原来有不少老铺子,几年间换了好几家,只有夏记早点一直都在。一些老顾客搬走了,但时不时还会回来,有的老顾客会给他发微信,说「我吃你家饭团长大」。也有越来越多年轻人愿意早起,去排队吃一份现做的麻团乌米饭,喝一杯浓浓的现磨豆浆。夏清平觉得,这就是早餐店的价值和意义,带来绵长的陪伴和抚慰,他想将这一份烟火气长久传承下去。


图源大众点评商家@夏记早点




「我做的是餐饮,而不是生意。」


如同麻团乌米饭,很多美食都源于意外的巧合,如今北京胡同里最火热的一家猪蹄火锅,也来自于一场旅行的奇遇。


2008年,北京人白丹和妻子去丽江旅行,那是他们第一次去那么南的城市,一切都很新奇。在丽江,他们入住了一家本地客栈,客栈老板是丽江人,和他们很聊得来,老板带着他们去吃了一些平时只有本地人光顾的小饭馆,其中有一家是洋芋鸡。


十几年过去了,白丹回忆起来,还是觉得那锅洋芋鸡充满了滋味。汤锅里炖的土豆和鸡肉,辣味鲜明,土豆沙沙的,鸡肉又嫩又鲜,蘸着当地的小料,特别好吃。那顿饭吃得难忘,回到北京,两个人还始终惦记着那个味道,他们动了心思,这东西开到北京,也许能做得起来。


那一年,白丹正在做英文导游,赶上奥运会,北京的旅游业特别火,作为导游,他带团一个月能挣两三万,干得好能有四五万。但第二年,行业遇冷,他琢磨着,导游终究是靠体力挣钱,天花板低,要想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往上走,开餐厅成了他能想到的最实际的办法。


难以忘记云南的那道洋芋鸡,2009年,白丹拿出十五万积蓄,在一条偏僻的胡同里租下一间上下两层的小店,一共140平米,房租一个月八千块钱。在当时的北京,这样的店铺成本不高,风险也不算大,白丹想的是,先把成本压下来,哪怕店不火,也赔不了多少。


店名最早叫「滇锅」,主打云南菜,菜单上最早推的就是洋芋鸡,专门用沙地的云南土豆和土鸡炖,辣味浓,汤底厚,蘸料也是从云南当地学来的。刚开始生意不错,慢慢他发现北方客人不太理解洋芋鸡,新客人总是问,「这不就是鸡炖土豆吗?」生意遇到瓶颈,白丹和妻子试过麻辣香锅、酸汤肥牛,甚至附近上班族说,要不你们做炒菜吧,他们也开始卖炒菜。朋友劝他回去带团,白丹拒绝了,他说,做导游终归是出卖时间,餐饮如果能做起来,或许是人生的转折点。


真正的转机,是在2011年禽流感流行的时候。那段时间,生意一下子冷了下来。顾客进店点菜,点完才反应过来,「现在是不是禽流感?算了,还是别吃鸡了。」一天晚上,夫妻俩聊天,妻子突然想起来曾经吃过一家猪蹄火锅,味道很好,白丹眼前一亮,觉得可以试一试。那时候,北京做猪蹄火锅的极少,有一家叫竹园村的火锅店是西安人开的,主打鸳鸯锅,锅里也有猪蹄。白丹找到网上自称竹园村主厨的厨师,提出买配方,对方开价两万多,他没舍得,最后,他决定自己琢磨着做。


猪蹄火锅最大的难题是处理和储存原料,北方的食客喜欢吃糯软脱骨的猪蹄,但炖得太烂第二天就骨肉分离,卖相和口感都不好,只能每天现做,且为了保证品质,只能限量供应,一天五锅。


这个无心的「饥饿营销」反倒让更多顾客觉得珍贵,生意热起来了,后来,店里每天要炖十锅、十五锅,还是有顾客吃不到。白丹意识到,想要做好、做大,首先就要做精、做专,他们开始简化菜品,只有当老顾客提出想吃洋芋鸡,才偶尔订做一锅,更多的精力,用于做好猪蹄火锅,


猪蹄要处理得很精细。新鲜猪蹄一只只去毛、烧毛、去腥再精修,确保无毛且无骚味。工厂预处理后,液氮锁鲜寄到店里之后,还要人工再复查一遍。白丹说,「这事交给工厂做不行,还是得靠人工,一个个去摸,哪怕一天几百斤也得查。」这份细致他们坚持了十几年,在高峰期,这间胡同小馆子一天要处理高达200-300斤猪蹄。


图源大众点评商家@小街猪手


生意也不是完全顺遂,中间因为北京整治开墙打洞,他关停了火锅店,开了一段时间烤鸭店,但是老顾客们还是想念酸汤猪蹄锅,大众点评的评论区也不停有人问,什么时候回来?


2016年,白丹决定重新开店,店名改成了「小街猪手」,纪念曾经在朝阳门小街的日子,菜品也彻底调整,只卖酸汤猪蹄火锅。他依旧坚持把店铺开在胡同深处,不张扬,低调地做美食。近些年,「酸汤」口味的流行,让小街猪手逐渐从胡同走进了大众视野。


面对年轻人口味的波动,十几年来,他们一直坚持着对口味的研制和打磨。最初的蘸料是丽江客栈老板告诉他的配方,用腐乳、香油、辣椒、蒜泥等材料混合。每隔一段时间,白丹都会根据顾客反馈调整蘸料的配比。酸汤底料也是自己研发的,用酸木瓜、木姜籽、柠檬草、香茅慢慢熬,反复试验调整火候和酸度,有段时间顾客反映不够酸,就加大酸木瓜的比例。


夫妻俩细心地发现,店里的客人大多都是年轻女性,为了更好地贴近顾客,他们撤掉了所有的「绿棒子」啤酒,换成云南米酒、果酒,装修也变得更文艺、更清新。店里顾客的评论成了菜单更新的风向标,「我们店的味道一直在变,都是顾客一边吃一边给建议,我们回来就一点点改。」每多加一样调料,味道就更复杂一点,有时候,他觉得这种复杂的味道,也很像北京这座城市,各种文化和人群聚集在这里,相互融合,相互包容,不是只有本地菜,不同味道在这里都能找到归属。


后来,白丹和妻子专门去了趟丽江,带着茅台去谢谢当初那位客栈老板。命运总是在不经意时改变,他还想起一件小事,当初看铺面,一位朋友的父亲来帮忙看格局,那位叔叔说,小伙,你这铺不错,或许会改变你人生。现在,他想起这个瞬间都觉得非常奇妙。


2022年开始,小街猪手在「必吃榜」上连年入选,成为北京持续火热的餐厅。白丹说,连续上榜对店里最大的帮助就是免费的宣传,让本来就不错的生意更好,老顾客不断回头,新顾客慕名而来。他也发现,越来越多的老店出现了,不追求流量噱头,不卷好评,只靠用心做菜。


「我做的是餐饮,而不是生意」,白丹说,他的观点也很符合必吃榜对于新鲜口味、饮食精神的鼓励。他觉得,慢慢做、把一件事做到极致,比什么都重要,他不喜欢把美食和资本、数据、流量这些词联系在一起,「我天天只是研究小料怎么更好吃,酸汤怎么让人更喜欢。」


尽管不是本地食物,但是白丹觉得,小街猪手的烟火气里,藏着北京的包容,这里没有正不正宗的包袱,也没有流量的焦虑,每一锅酸汤,每一只猪蹄,每一份蘸料,都会为城市注入新的活力。


图源大众点评商家@小街猪手


6月25日,2025年大众点评「必吃榜」正式发布,144座城市及地区的3091家餐厅上榜,今年的榜单,「发现感」有了很大的提升,烟火小店占比近80%,10年以上本地老店占比接近40%,揭阳、衢州、株洲等10座味蕾小城首次发榜,「烟火气」「本地特色」「鲜烹现制」成为榜单关键词。


在这份新鲜出炉的榜单里,有更多的小摊、小店、老店成为主角——40年只为做好一锅甑糕的「马文章胖子甑糕」,守在小巷子每天坚持手作饭团的「夏记早点」,还有藏在北京胡同、不断精进的猪蹄火锅老店「小街猪手」,他们都是「反流量、反好评内卷」的代表,他们从未花钱买营销,有的甚至从来没有听过必吃榜,却因为食客的挖掘和信任,登上了必吃榜,并获得了实际的关注和流量,让更多人看到了他们的故事,也帮助他们改善经营状况。


这些小店、老店能够长久经营的背后,是每位老板带着的一种韧性,一种坚持,一种朴素的对食物的尊重。他们是中国诸多普通经营者的代表,也是城市活力的重要来源。必吃榜让更多人看见这些平凡却伟大的故事,不论是小摊、小店还是老店,或者是连锁店,只要足够用心,足够美味,每一种味道都可以在榜单上找到自己的位置。


必吃榜,已经成为人们探寻城市美食地图的索引,通过美食认识一座座城市,每个人都可以在一口美食中,重新建立食物与人、与城市文化的链接。


图源视觉中国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04

标签:美食   味觉   烟火   多种   人间   地图   城市   顾客   早点   猪蹄   西安   大众   饭团   胖子   小摊   北京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