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一句对家族企业传承很犀利的评价:
都说创业难,守业更难,但最难的,或许是把一个自己不想要的“江山”,强行交到你手上。
文案:林凌 编辑:林凌
2025年8月,天津上市公司锐新科技一纸公告,宣告了一个民营制造时代的终结。
创始人国占昌家族,以7.2亿的总价,将公司24.22%的控股权悉数转让给安徽黄山国资委。至此,这家上市刚满五年的企业,实控人正式变更为“国家队”。
围绕在这笔交易背后的,不是资本的对赌失败,也不是市场的无情绞杀,而是一个近乎“凡尔赛”的理由:创始人的独生女儿国佳,只想当个普通人,对父亲一手打造的制造业帝国,毫无兴趣。
中国的民营企业家,几乎都有一种执念,那就是将自己辛苦打下的基业传承下去,国占昌也不例外,对于出生于1981年的独生女国佳,他曾倾注心血,寄予厚望。
90年代末,他就计划将女儿送往英美等国深造,期望她能师夷长技,日后回来撑起家业。
然而国佳的选择却透露出别样的信号,她避开了锻造商业精英的欧美熔炉,转而选择了南太平洋的新西兰,一个更像是“放牧场”的地方,其留学心态已可窥一斑。
毕业后,她更是将“逃离”进行到底。2005至2008年,她宁愿在新西兰两家名不见经传的公司当个小小的出纳,也不愿回国进入家族企业的快车道。
所谓出纳,门槛极低,与其市场营销的专业背景相去甚远,一个企二代,宁在异国他乡当个普通白领,足见其对“接班”二字有多么抗拒。
胳膊拗不过大腿,在父亲的坚持下,国佳于2008年回国,起点便是总经理助理,直接进入学习如何当老板的核心圈层。
然而这并没有点燃她的热情,几年后,她非但没有晋升管理岗,反而主动“下基层”,成了一名一线的销售工程师。
父亲国占昌眼看无法强求,只能退而求其次。2014年,他将大部分股权过户给女儿,并让她出任董事,期望她至少能“当个甩手掌柜”,过问一下家族的摊子。
但这个最低期望也成了奢望,国佳仅当了4年董事便果断辞职,一门心思地回去做她的销售工程师。
如果说女儿的“不情愿”是这笔交易的导火索,那么公司业绩的微妙变化,则成了国占昌下定决心,掐准时机撤退的催化剂。
翻开锐新科技的财报,答案就藏在数字里。这家公司于2020年上市,经历了短暂的辉煌,归母净利润从2020年的0.66亿一路攀升至2022年的0.97亿,然而,巅峰过后,便是下坡路。
2023年,公司净利润首次出现下滑,降至0.75亿元,到了2024年,更是营收、净利双双下滑,净利润仅剩0.55亿元,这股颓势延续到了2025年第一季度,净利润同比再度下降11.96%。
国占昌与黄山国资委签署协议的时间是2025年3月30日,这个时机踩得极准,恰好在公司业绩拐点已现,但价值尚未大幅缩水的高位窗口期。
更有意思的是,嗅到危险信号的,远不止国占昌一人,就在控制权变更前后,公司多名高管及持股5%以上的大股东上海虢实,纷纷发布减持公告,密集套现离场。
这种集体性的撤退,标志着内部人对公司未来的预期已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女儿不愿接班的“家事”,与公司业绩下滑、高管套现的“公事”交织在一起,最终促成了这次决绝的“卖身”。
回顾国占昌的商业历程,他代表了中国第一代制造业企业家的典型缩影,坚韧、专注、技术为王。
16岁便进入天津市铝合金厂当工人,他用了20多年,从基层一步步爬到代理厂长的位置。
90年代市场经济浪潮袭来,他毅然辞职下海,凭借在体制内积累的技术和人脉,创办模具公司,赚到了第一桶金。
2004年,他创立锐新科技,向上游进军,一头扎进了需要持续钻研的工业精密铝合金领域,这个行业,听起来枯燥且毫无吸引力,但正是这些“没啥吸引力”的东西,撑起了家族的财富。
锐新科技甚至凭借技术攻关,打破了美国、瑞士等外资企业在“高倍齿”散热器上的技术垄断,做到了世界领先。
这是一个需要五十年如一日的专注和汗水才能浇灌出的产业,当这个行业的老板太累了,公主自然不喜欢,国占昌已经70多岁,奋斗了半个多世纪,也该歇歇了。
最终他选择了一个最稳妥的结局。将企业交给“国家队”,既保证了企业的平稳过渡,也让家族财富得以安全落地。
女儿国佳,也终于可以卸下“继承者”的枷锁,安安心心地去做那个手握亿万财富的“普通人”。
一个时代的落幕,往往不是因为巨浪滔天,而可能只是继承人的一句“我不想要”。
在资本利益与个人选择的冲突面前,再辉煌的商业帝国,也终将让位于最基本的人性,唯有顺应代际的变迁,或许才是企业家们在浪潮中唯一能做的选择。
信息来源:
更新时间:2025-08-2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