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S去世后,汪小菲与S妈的监护权之争,自曝光以来就牵动着大众的目光。
S妈联手具俊晔起诉汪小菲一事,相信众网友并不陌生。
尤其S妈提出孩子的监护权抚养权应该分开时,更让众人分外替汪小菲担忧。
在9 月 16 日,汪小菲在直播中回应了将孩子接来北京的问题。
他表示,孩子目前在台北生活稳定,有外祖家长辈照料,学校的老师和同学关系也很融洽。
汪小菲坦言,尊重孩子的选择,而孩子们喜欢他们现在的老师和同学,如果要将孩子接到北京的话,至少要等孩子们上完小学。
对于这一说法,不少网友表示汪小菲真是个好父亲。
可也有网友认为,汪小菲回应孩子的学业安排是有目的,就是为了树立形象。
也不怪大家多想,毕竟塑造“为孩子着想”的好父亲形象,很容易收获大众同情,进而在舆论上能压制S妈。
尤其是他强调“不忍心剥离孩子的情感依赖,等孩子上中学再安排回京”时,网友们纷纷猜测汪小菲是为了凸显自己的温柔。
可实际上并非如此,孩子在台北读书多年,和当地的老师、同学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对于小学生而言,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是构建安全感的重要支撑,强行转学可能导致孩子出现焦虑、自卑等心理问题,这是教育心理学中公认的常识。
汪小菲如果只是“作秀”,完全可以提出“立即接孩子回北京”的方案,更能彰显自己的“抚养权”。
但他选择尊重孩子的情感需求,甚至接受“暂时无法天天陪伴”的现状,这种克制恰恰说明他的规划并非是“赢官司”,而是基于为了孩子考虑。
更重要的是,孩子主动表达“喜欢北京、不排斥回京”,相当于给了他“定心丸”,这种双向的理解,绝非单纯靠“舆论包装”能营造出来的。
而从另一个角度看,也有人认为S妈提出“分开监护权”也有道理。
自大S去世,骨灰回到台北,小玥儿小菻菻回到汪小菲身边,S妈除了隔空喊话说想孩子,从未主动来汪小菲台北的家看望过俩娃。
作为孩子的亲姥姥,她或许真的担心汪小菲独自照顾两个孩子精力不足,尤其是汪小菲需要兼顾内地的生意,可能无法时刻陪伴在孩子身边。
而台北是S家的“主场”,她熟悉当地的教育资源和生活环境,能给孩子更稳定的成长氛围。
这种“为孩子考虑”的出发点,似乎有一定道理,但经不起实际行动的检验。
S妈与汪小菲租住的房屋仅隔几个社区,孩子的学校甚至就在她的豪宅楼下,可如此便利的条件下,她却从未主动上门探望孩子。
若S妈真担心汪小菲照顾不好孩子,她完全可以通过定期探望、帮忙照料生活等方式参与孩子的成长,可事实证明她并没有这么做。
实际上,对于十多岁的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无非就是感情了。
S妈的行为很难让人相信她是为孩子好。
可还有人会质疑,汪小菲过去“见孩子难”,或许不全是S家的问题,他自己也有责任。
作为父亲,他可能因为忙于生意,主动减少了探望孩子的频率,事后却将“见不到孩子”归咎于S家的阻碍,以此塑造“受害者”形象。
可实际上并不是这样,汪小菲曾长达一个月未能见到孩子,期间多次尝试联系却无果,最终只能选择蹲在校门口碰运气。
要知道,汪小菲在商业领域向来注重自己的面子,如果真是他不主动探望,那绝不会放下身段,像普通家长一样躲在学校门口的树旁。
而汪小菲的隐忍恰恰说明了他在争夺孩子抚养权中的弱势。
当年,孩子跟随大S生活,他的探望权完全取决于他人的态度,即便受了委屈,也不愿公开激化矛盾,生怕影响孩子的情绪。
这种为孩子着想的行为更能让人们看出汪小菲身为父亲的担当。
而相对于S妈这个亲姥姥,不少人人认为,筱梅妈妈这个“后姥姥”,在对孩子用心这方面远超过了S妈。
筱梅妈妈之所以开车一个半小时给孩子包馄饨,可能是为了讨好汪小菲,巩固自己和女儿在汪小菲生活中的地位,毕竟她与孩子没有血缘关系,很难有纯粹的“隔代亲”。
但这种揣测,在细节面前不堪一击。
小杨阿姨曾经透露筱梅妈妈经常会给孩子们做好吃的,比如大包子、亲后熬的鸡汤等等,若如果只是为了讨好汪小菲的话,那未免也太较真了。
这么一对比,不难看出谁更爱孩子。
可就算真是这样,也有不少网友为汪小菲捏一把汗。
毕竟台北是S家的主场,就人脉和资源来说,汪小菲很难占到便宜。
不过根据法律规定,法院判定监护权的核心原则是“最有利于未成年子女”,而不是谁离得近。
虽然汪小菲在台北没有优势,但能给孩子更多的爱,S妈虽然有主场优势,但可以说并没有尽到亲人的义务。
说到底,这场监护权纠纷的核心,从来不是“谁的人脉更广”“谁的舆论声音更大”,而是谁真正把孩子的利益放在首位。
汪小菲的从容,源于他始终以孩子的感受为出发点,哪怕过去受了委屈,也没有怒火洒在孩子身上。
而S妈的争议,在于她把“监护权”当成了一种“可以争夺的权利”,却忘了这份权利背后,是需要用时间、陪伴和真心。
小玥儿和小菻菻早已不是不懂事的孩童,他们心里有一杆秤,能分清谁的“爱”是停留在嘴上的口号,谁的“好”是落到实处的行动。
如今在看,S妈整日的哭诉,已经成了笑话。
在亲子关系中,“监护权”只是一个法律层面的名分,真正能留住孩子心的,是日复一日的陪伴、细致入微的关怀,以及尊重孩子意愿的包容。
无论是父亲、姥姥,还是其他亲人,若真为孩子着想,就该明白:孩子需要的不是一场关于 “抚养权”的输赢较量,而是一个能让他们感受到温暖、安稳与被爱的成长环境。
这才是所有争议背后最该被看见的“核心”,也是衡量“谁更适合照顾孩子”的唯一标准。
更新时间:2025-09-2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