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自家飞机在国际航展上高调亮相却遭冷眼,一边是中国三大航企转身就签下巨额订单买入“洋货”。
当国产大飞机C919刚刚飞出国门,中国国航、东航、南航却又豪掷2400亿采购近300架空客A320neo,不少人心里都冒出一个问号:买外国飞机,是不是不给自家人面子?
但冷静想一想,背后的逻辑并不是“谁亲谁远”那么简单。
2024年新加坡航展,C919首次以“国际选手”的身份登场,但气氛有些尴尬。
中国和俄罗斯观众被挡在德国军机展区门外,而台湾观众却可以自由参观。
这种“现场设卡”的操作,虽然被解释为“安保规定”,但怎么看都有点“选择性执法”的意思。
这类插曲虽不属主流,却道出了C919在国际市场上的真实处境:即便你飞得稳、数据亮、设计先进,没有西方的“通行证”,一样难进主流市场。
欧洲适航认证预计至少还要三到六年,美国那边更是音信全无。
没有这两张入场券,C919就只能在“朋友圈”里转悠,走不进大多数国际航空公司的采购清单。
而C919的表现并不差,航程超过5500公里,载客接近200人,技术指标不输同级别的波音737和空客A320。
但国际买家依旧按兵不动,订单几乎清一色是中国公司。国际市场只拿下了文莱和越南各30架,像是象征性鼓励,而非真正商业认可。
换句话说,C919不是飞得不够好,而是飞得还不够“自由”。
再看三大航的这笔大买卖。2022年,他们几乎同时宣布采购292架空客A320neo,总价超过2400亿元人民币。
这事一出,外界立刻开始质疑:你们不是支持国产吗?怎么转头就买“洋飞机”?
但如果拉近镜头,会发现这其实是对现实的清醒应对。
C919虽然起飞了,但产能还在爬坡阶段。
2024年只交付13架,2025年目标是75架,三大航这接近300架的需求,靠C919来满足,至少得等五六年。而航空市场恢复节奏快、竞争激烈,等不起。
更重要的是适航证问题。在国内航线上,C919已经拿下民航局认证,飞得风生水起。但没有欧美适航,三大航的国际航线就用不上它。
一个国际航班用不了国产机,对航空公司来说是硬伤,不是情怀能填补的。
还有一点不能忽视:核心部件的依赖问题。
C919目前的发动机是由美法合资公司提供,2025年还曾因为美方“技术审查”导致短暂断供。
这让人不由得想起麦道事件,当年合作一断,飞机差点“趴窝”。航空公司不是不想支持国产,而是不能“孤注一掷”。
空客这边,情况就安全得多。一来,它在天津有总装线,和中国建立了稳定的合作链;二来,空客供货稳定、产能充足,能快速交付。
这不仅是买飞机,也是为中欧关系“添温”,做生意还能稳外交,何乐而不为?
虽然C919没抢到这波大单,但它的路并没有因此受阻。
三大航其实早就下了订单,每家各订了100架,陆续交付中。
到2025年5月,已经交付18架,表现不俗,航班正常率超97%,日平均飞行时长超过8小时,已经逼近国际标准。
而真正的转折点,还得看发动机。
中国自主研发的长江1000A已经完成运-20平台试飞,预计2025年底装机验证,2026年可以商用。
一旦核心动力实现国产替代,C919才真正拥有了“自主飞行”的底气。
产能方面,商飞也不是坐等订单。从2025年开始,年交付目标逐年上升,到2029年计划达到200架。
这意味着,未来五年内,C919能接住的不只是“自家人”的订单,更有望向国际扩张。
而在欧美市场之外,商飞已经在走“南线突破”——老挝、越南、印尼、马来西亚等国家已经开启了谈判或试飞流程。
这种不硬碰的打法,或许更适合当前的国际环境。
C919不是“短跑型选手”,它注定要跑的是一场“马拉松”。
国产飞机之路,从来不轻松。三大航这次买空客,不是对C919投了不信任票,而是对现实做出的理性回应。
支持国产不是一句口号,更不是一场豪赌。它需要政策支持,但更要经得起市场检验。
当C919真正能做到自主生产、稳定供货,并拿到国际适航认证时,航空公司自然会把它排在“首选清单”。
而在那之前,任何一次“非理性”的全面替代,反而可能拖慢整个国产化进程。
做飞机,不是做情怀产品。技术、市场与战略,才是让它飞得更高、更远的风。
三大航买空客,不是“背叛”,是现实的选择。C919没中标,但没出局。它正在积蓄力量、完善链条、打开市场。
等它真正能和空客、波音站在同一舞台上,靠的不是情怀,而是一架架实打实的飞行记录。
这架国产飞机的旅程才刚刚开始,它不急,但很稳。未来的天空,有它的位置,而且会越来越高。
更新时间:2025-09-1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