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7月11日
第二十个中国航海日
(2005年,国务院批准将每年的7月11日确立为中国航海日。)
620年前
1405年7月11日
明永乐三年六月十五
郑和
率领一支空前的舰队
起航
带着和平的使命
驶向未知的海域和国度
开启七下西洋的世界文明壮举
在海洋上书写震撼世界的传奇
郑和,正是从云南这片土地走出,踏上了改变世界航海史的征程。
郑和出生于云南省昆阳州宝山乡和代村(今昆明市晋宁区昆阳街道办事处和代村)的一个回族家庭。他原姓马,名和,小字三宝。郑和自幼便从长辈口中听闻了许多关于远方世界的奇闻轶事,这在他幼小的心灵中种下了对外面世界探索的种子。
1381年,郑和的命运发生重大转折,他被明军俘虏后进入燕王府当差。在燕王府中,郑和凭借自身的聪慧与勤奋,逐渐崭露头角。尤其是在朱棣发起的“靖难之役”中,郑和跟随朱棣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深受朱棣信任。朱棣称帝后,为表彰郑和的功绩,于1404年赐他“郑”姓,从此马和便成为了郑和。
1405年,郑和肩负着宣扬国威、加强对外交流的使命,率领着庞大的船队从南京启航,开启了第一次下西洋的壮举。此后的28年间,郑和率领船队七次远渡重洋,访问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
郑和的船队规模空前,其中最大的宝船,长四十四丈四尺,宽十八丈,宛如一座移动的海上城堡。船上不仅搭载着大量的士兵、船员,还满载着丝绸、瓷器、茶叶等中国的特产,这些物品成为了中国与世界交流的名片。
郑和船队利用牵星术、罗盘等当时先进的航海技术,在茫茫大海中确定方向,克服了狂风巨浪、暗礁险滩等重重艰难险阻,勇敢地驶向远方。
郑和的航海,不仅是勇敢的探索之旅,更是一场文化的交流盛宴。每到一处,郑和都会与当地的统治者和民众进行友好的交流,送上精美的礼物,展示中国的文化和科技。中国的丝绸、瓷器让外国友人惊叹不已,而外国的香料、珠宝等也传入了中国。文化、艺术、科技等方面的交流也在悄然进行,中国的造船技术、农业技术等传播到了海外,而外国的天文知识、医学知识等也被引入中国。
郑和船队就像一座文化的桥梁,连接了东方和西方,促进了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了解和融合。更为重要的是,郑和的航海之旅始终秉持着和平的理念,船队所到之处,没有侵略和掠夺,只有友好与合作,赢得了亚非各国的尊重和信任。
公元1414年(永乐十二年),郑和还由非洲带回来一只动物,在当时被当做神兽来膜拜,并且由明翰林学士沈度作赋一首——《瑞应麒麟颂》,同时由明宫廷画师绘画了一幅《麒麟图》。
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揭开了世界大航海时代的序幕,打通了东南亚海上丝绸之路。千百年来,丝绸之路传承着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互赢的文化精神,在人类文明进步中,薪火相传。
如今,纪念郑和、研究郑和、宣传郑和、弘扬郑和精神已成为海内外的文化现象,“敢为人先、敬业奉献、睦邻友好、开放包容”的郑和精神在海内外被广泛传播。
今天,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国走向世界,继承和发扬古代丝绸之路航海外交和平对话与合作发展的价值理念,赋予了古老丝绸之路以崭新的时代内涵: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打造与海上丝绸之路相关各国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命运共同体”。
郑和是云南的
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
郑和的伟大航程
已载入世界史册
让我们继续传承和发扬郑和精神
续写新时代新征程的辉煌篇章
云南日报-云新闻 出品
编辑:蔡飞
美编:林显富
海报图片为ai参与制作
审核:赵婷婷
云南日报-云新闻 观云南 知天下
更新时间:2025-07-1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