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他是穿梭在考古现场、活跃于学术论坛的文物修复专家,头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光环,手握专业学术成果。到了夜晚,他却摇身一变,成了带领团伙用炸药炸开汉代王陵、疯狂盗掘文物的 “摸金校尉”。
根据《金羊网》媒体10月26日的报道,9月17日,随着团伙中最后一名嫌疑人被提起公诉,这起在考古界产生重大影响的盗墓案中的20多名嫌疑人都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10月22日,记者通过采访办案人员,还原了这起追缴文物达4000多件的盗墓案。

徐州市是汉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地下文物众多,文物交易市场活跃。2020年10月8日,几位装扮好的便衣侦查员在一家古玩店的角落发现了一件沾满泥锈的青铜弓形器,保存完整,器型较大,具有明显的商代晚期风格。
经过专家鉴定,这件青铜弓形器与山东滕州市官桥镇前掌大遗址出土的国家重点保护文物极为相似,初步判定为非法出土文物。

徐州市公安局马上成立了专案组开始调查。通过对古玩店主关某的调查,警方发现他是国内某大型文物艺术品鉴定公司的鉴定师,对青铜器、玉器、石刻鉴定和文物修复研究颇深、水平较高,同时还有着二十多年倒卖文物的经历,在全国文物交易圈有一定的知名度。
顺着这条线深挖,警方还发现他经常和一些有盗墓前科的人来往。在继续追查的过程中,一个更关键的人物浮出了水面——李某。李某对外的身份是文物修复专家,长期服务于考古勘探项目,特别擅长汉画像石的辨识与修复,看一眼拓片就能知道真假。

他和全国各地的研究机构和专家都保持学术交流,具备极高的专业水准。但这些都是他用来掩盖罪行的幌子。李某利用职务之便来获取文物分布情报,组织盗掘活动。为了方便倒卖,他还让人用暴力手段拆解文物,把文物弄得面目全非,严重破坏了文物本体与历史信息。
警方在他的仓库内查获了整整两面墙体的夹层,里面藏着好多特别珍贵的汉代画像石,有些画像石已经被初步修补好了,准备售卖。在案件侦破过程中,警方不仅查明了李某、关某等人的核心身份,还顺藤摸瓜,揭开了一条从勘探、盗掘、转运、倒卖到收藏的完整文物黑色产业链。

2021年2月26日,在公安部的统一部署下,专案组兵分多路,联合江苏、山东、河南、陕西等11个省市公安机关展开集中收网行动,一举抓获了27名犯罪嫌疑人,其中还包括一名公安部A级通缉犯。
这次行动战果辉煌,直接端掉了 4 个盗掘、倒卖文物的犯罪团伙,侦破了 66 起相关案件,追缴了商代至民国时期的各类涉案文物4000多件,其中有 100 多件都是珍贵文物,包括徐州明代万年少家族墓、新沂西墩顶遗址、山东多地汉画像石墓等多个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墓葬被盗案件。

警方调查发现,这些被盗的文物藏得特别隐蔽,有的被藏在仓库和自家菜地里,有的流入了古玩市场,还有的进了私人收藏者手里,甚至有一部分都混进了外地的博物馆和研究机构。有一件青铜器,短短半年就被倒手卖了五次。
这个犯罪团伙的分工特别细致,有人负责勘探(称为“认眼”),有人负责盗挖(“土工”),有人负责望风(“望风”),还有人负责销赃(“掌眼”)。他们平时交流全用黑话,比如 “一块” 说的是一百块钱,“一方” 指的是一万块钱。

在专案组抓获的27名犯罪嫌疑人中,11人有犯罪前科,其中9人具有盗掘古墓葬和倒卖文物前科、2人具有盗窃前科。每次作案前团伙成员都是碰头说事;前往现场作案时伪装车辆,躲避视频监控,作案时间全部选择夜晚。而在外地作案和交易时都是连夜往返。
2022年6月,李某因犯盗掘古墓葬罪、倒卖文物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十年十个月,并处罚金2万元。今年9月17日,李某团伙中最后一名犯罪嫌疑人被检察机关提起公诉。至此,李某一案涉及的20多名犯罪分子终于被绳之以法。

网友们纷纷表示,最可怕的不是盗墓贼,而是懂行的内鬼。他们知道文物的价值和脆弱点,下手更准、破坏更大,用专业知识做违法的事,比普通人犯罪更让人不齿。
更新时间:2025-10-2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