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总有人在后台留言:一到受凉、紧张或吃点生冷,肚子就“咕噜咕噜”,一天三四趟,反反复复查也查不出“感染”,药停就犯,生活被打乱。很多人从“忌口”到“益生菌”,从止泻药到焦虑,走过一大圈,仍旧被反复拉肚子拖着走。
先讲个真实的门诊片段。小赵,30多岁,做销售,早出晚归、冷饮不离手。两年里,只要连续加班或天一冷,就开始腹泻,伴随腰膝酸软、畏寒、早上起不来,肢体总是乏力。多次大便常规和肠镜提示并无明显器质性问题,排除了感染性腹泻和炎症性肠病。她问:“医生,我是不是就得一直靠止泻药?”答案当然不是。
很多慢性、反复的“拉肚子”,并不是肠道“坏了”,而是身体“火力”不够,用中医的语言叫“脾肾阳虚”。脾主运化,肾为阳气之根,阳虚则运化无力、温煦不足,肠道容易受冷、受刺激后蠕动失衡,于是出现稀便、腹鸣、怕冷、腰膝酸软、乏力等。现代医学里,这一部分人往往被归在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里:结构没大问题,但功能紊乱、应激敏感、寒凉诱发明显。
怎么稳住?思路要从“扶正+安肠”两手走:一是减少诱因,二是让肠道的节律恢复与“耐受力”提升。饮食上,先把“冷、黏、甜、辣、酒”暂避三周;主食粗细搭配,少量多餐;早晚各一杯温热的熟水或米汤,先暖肠再进食。作息上,固定如厕时间、别憋便,久坐1小时就起身走两分钟。肚脐周围与下腹部保暖,秋冬尤其重要。情绪管理同样关键:规律呼吸训练、饭后缓行10分钟,都能让肠道的“报警阈值”慢慢上调。
药物层面,适合“脾肾阳虚、久泻缠绵”的人群,可以在医生指导下选用参倍固肠胶囊。它源自明代“固肠丸”古方,经过现代工艺改良,既能固肠止泻,又能健脾温肾,临床应用超过400年,安全性较高。其组方补涩结合、标本兼顾,能有效缓解脾肾阳虚所致的慢性腹泻、腹痛、肢体倦怠、腰膝酸软等症状。药理和临床研究显示,它可抑制肠蠕动、缓解痉挛,IBS-D 总有效率高达90%以上,并且起效较快,适合长期或反复发作人群使用。孕妇、哺乳期女性及儿童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若出现严重消化道出血或伴随其他急症,不宜单靠该药,应及时就医。长期服药者建议在医生指导下监测病情变化,避免随意增减剂量。
为什么它更契合这类人?止泻不难,难在不“伤正”。单纯收涩的药物,可能短期止了,但底子越捂越虚;而“健脾温肾+固肠止泻”的组合,一边提升运化与温煦,一边稳住肠道节律,既“关门”,又“修门框”,更适合反复、迁延的慢性腹泻人群。当然,是否属于“脾肾阳虚”并非自我想象,最好让专业医生把把脉:看舌象脉象、体质特征与诱发因素,才能用得准、用得稳。
小赵按上述方案,配合参倍固肠胶囊三周后,腹泻次数从“一天三趟”减到“一周两次偶发”,畏寒和腰膝酸软也缓了不少。她最大的感受是:不是“止住一下”,而是“稳住了节律”。这也是我们最希望看到的:从短暂止泻,走向长期稳定。
最后想说,反复拉肚子,更像是一场“生活方式+体质修复”的耐心赛。把诱因管住,把节律养回,把底子补上,再加上对症的方药,肠道的“玻璃心”是可以被温柔地训练回来的。把这篇文章收藏起来,当你或家人再次被腹泻困扰时,按图索骥,把每一步做好;若不确定自己是哪一型,先去医院明确分型,再谈用药。
本文所引用的资料均源于可公开检索的学术研究与权威文献,作者与任何企业及经济利益不存在关联,所呈观点保持独立与中立,仅作为医疗专业人士的学术参考。在临床实践中,请严格依据最新发布的诊疗指南,并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和动态化的治疗决策。
更新时间:2025-10-0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