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旅游业蓬勃发展,A级景区数量持续增长,2024年已达1.57万家,全年接待游客66亿人次。然而,在游客量激增的同时,景区管理问题日益凸显,如张家界上千游客滞留事件、景区“旺丁不旺财”困境、过度依赖门票经济等,使得部分景区逐渐变成游客望而却步的“禁区”。本报告将从景区管理、游客体验、商业模式及未来发展方向四个维度,剖析中国景区的现状与挑战,并提出可行的改进建议。
一、景区管理:从“人满为患”到“科学限流”
2025年五一假期,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因游客滞留事件登上热搜。上千名游客在寒夜中排队数小时无法下山,高喊“退票”,暴露了景区在客流高峰期的管理短板。类似事件并非孤例,2024年十一期间天门山索道也曾出现4小时排队乱象。
1. 运力不足与应急管理缺失
张家界天子山索道设计运力为每小时1200人次,但实际排队峰值达4000人,远超承载能力。
医疗点仅配备2名护士,投诉电话占线,景区官方微博“已读不回”,应急响应机制严重滞后。
2. 特权通道激化矛盾
VIP通道与普通游客混排,部分导游私售“快速通行权”,加剧游客不满。
“一机游”小程序频繁崩溃,但VIP售票系统异常稳定,被质疑“优先服务高消费群体”。
3. 科学限流的成功案例
九寨沟:采用动态监测+智能分流,单日接待4万人仍能保持秩序,游客评价“两三分钟一班车,完全不挤”。
重渡沟景区:在五一拥堵后,为受影响游客免费升级VIP年卡,两年内无限次畅游,有效缓解矛盾。
建议:
严格执行“最大承载量80%”政策,建立动态预警系统。
取消VIP特权通道,将溢价收入用于公共服务改善。
推行分时段预约,结合热力图引导错峰游览。
二、游客体验:从“打卡竞赛”到“价值回归”
当前,许多景区仍以“门票经济”为核心,忽视游客体验,导致满意度持续下滑。2024年,张家界武陵源景区门票收入增长19.05%,但游客满意度跌至五年最低。
1. 观光游 vs. 休闲度假游
传统观光游:依赖门票和交通收入,项目单一,复游率低,疫后恢复依赖客流提升。
休闲度假游:高客单价、高复购率,如黄山旅游新增徽菜业务、水上娱乐设施,满足多元化需求。
2. 亲子游、研学游等细分市场崛起
2021年家庭亲子游占比达29%,仅次于朋友同学出行(32%)。
峨眉山市推出1至7日研学套餐,定制化服务成为新趋势。
3. 数字化体验的机遇与挑战
VR实景演绎、AR导览等技术可提升互动性,但部分景区“重营销轻体验”,如张家界“一机游”系统频繁崩溃。
建议:
推动“沉浸式体验”,如非遗文化展示、实景演出等。
开发个性化路线,如亲子游、康养旅游等细分产品。
优化智慧景区建设,确保技术真正服务于游客体验,而非流于形式。
三、商业模式:从“门票依赖”到“多元创收”
尽管A级景区2024年收入达4700亿元,但人均消费仅71.07元,远未恢复至2019年水平(78.23元)。
1. 免票政策挤压营收
地方政府频繁推出免票活动,导致景区“旺丁不旺财”。
某头部景区游客量增长20%,但门票收入占比从65%降至不足50%,甚至出现亏损。
2. 二次消费遇冷
摆渡车、景区餐饮等二消项目口碑下滑,游客“一毛不拔”现象普遍。
某景区五一小长假期间,游客人均消费(除门票)仅7元。
3. 两极分化加剧
20%的头部景区吃掉80%的流量和收入,中小景区陷入“低价内卷”恶性竞争。
部分国营景区沦为“僵尸景区”,僵而不死,淡季闭门谢客。
建议:
发展“景区+度假区”模式,如杭州西湖免票后带动周边消费增长。
开发文创产品、特色餐饮等高附加值服务,摆脱对摆渡车等争议项目的依赖。
推动区域联动,如日本富士山与御殿场奥特莱斯协同发展,形成旅游经济板块。
四、未来方向:从“流量狂欢”到“高质量发展”
中国旅游业正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景区需在保护与开发间找到平衡,避免成为游客“禁区”。
1. 文化赋能景区
台州府城获评5A后,游客量从1537万增至2345万,文化IP成核心竞争力。
2. 科技助力管理
九寨沟通过实时热力图分流游客,张家界可借鉴AR导览、智能调度系统。
3. 政策引导转型
建立“景区管理黑名单”,将游客评价与评级挂钩。
鼓励淡季主题游,如冬季雾凇摄影、春季花节,平衡全年客流。
结语
不要让景区变成“禁区”,需要政府、企业和游客三方共同努力:
政府:加强监管,推动科学限流,杜绝“杀鸡取卵”式经营。
企业:摆脱门票依赖,提升服务品质,打造差异化体验。
游客:理性选择错峰出行,支持可持续旅游模式。
唯有如此,中国景区才能真正从“人挤人”的窘境中突围,成为让游客流连忘返的“诗与远方”。
更新时间:2025-07-1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