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法之名》开播即翻车,央视出品,集结了一众实力派,却口碑崩盘,开播仅2天,热评前几页全是差评,观众吐槽“逻辑混乱”“演技尴尬”。
更令人意外的是,争议的焦点不是无名小演员,而是双料影帝张译本人。
《以法之名》播出后,不少观众抱怨,怎么那个“一人千面”的张译,如今只剩下一张“苦瓜脸”了?
你记忆里的张译是什么样的?是《士兵突击》里,史今班长路过天安门时,那个想哭又拼命憋着,让无数硬汉跟着掉眼泪的复杂表情?还是《鸡毛飞上天》里,陈江河那股子敢想敢拼、眼里有光的精明劲儿?甚至是在《追凶者也》里,那个五星杀手董小凤,又土又狠,让人不寒而栗。
那时候的张译,演什么就是什么,你根本不会把角色和他本人联系起来,他就像一汪清水,能装进任何形状的容器里。
可现在呢?从《狂飙》里执拗半生的安欣,到《三大队》里一查到底的程兵,再到《他是谁》里心事重重的卫国平,直到今天《以法之名》的洪亮,角色换了名字,换了身警服,但那股子挥之不去的“窝囊、憋屈、拧巴”的劲儿,却像影子一样跟随着他。
他演得不好吗?不,他演得太好了,好到把这种“憋屈”刻进了骨子里,成了一种肌肉记忆,观众闭上眼都能想象出他下一个撇嘴的动作,或是下一句压着嗓子的台词,这种精准,反而成了一种枷锁。
其实演员这条路,张译走得比谁都励志,他没背景、非科班,在部队文工团跑了十年龙套,硬是凭着一股“戏比天大”的轴劲儿才熬出了头。
因此他敬畏角色,也懂生活,所以他塑造的人物才有血有肉,能扎到观众心里去,甚至史今退伍那场戏,至今仍是表演教科书上的经典一页,那份真诚,是演不出来的。
可讽刺的是,当他拿遍华表、金鸡、百花,从一个无人问津的“小太爷”熬成圈内公认的实力派顶流后,他的表演世界,反而越走越窄了。
过去,他的表演是浑然天成的,像呼吸一样自然,可现在,他的表演越来越像一道精密的数学题,每个步骤都清晰可见,每个细节都设计精准,却唯独少了点“人味儿”,他好像总在卯着一股劲,急于向所有人证明:“看,我在飙演技!”
这种“用力过猛”的匠气,就像一位书法家忘记了笔走龙蛇的意趣,转而痴迷于一笔一划的工整,字是好字,但没有了灵魂,这恐怕不是演技退步,而是一种“成功后遗症”,当一种表演模式被市场验证为“爆款密码”,演员和资本都会不自觉地依赖它,因为它最安全,也最有效。
张译是出了名的“戏疯子”,短短四年,他交出了16部影视作品的惊人答卷,其中还包括《狂飙》《满江红》这种现象级爆款,这种工作强度,别说是人了,就是台机器也得冒烟。
然而,艺术创作最需要的是沉淀和留白,当一个演员被掏空,连睡觉的时间都没有,又哪有精力去体验生活、去钻研一个全新的灵魂呢?
在疲惫之下,最自然的选择就是依赖惯性,把已经被验证成功的表演模式,像流水线作业一样,复制、粘贴到下一个角色身上,这不光省力,也保险。
而观众的审美疲劳,在这种高频率、同质化的角色轰炸下产生的必然结果,就像一道菜,哪怕是佛跳墙,天天让你吃,你也会腻,当初《他是谁》开分高达8.2,最后跌到5.6,角色雷同就是被反复提及的硬伤。
其实张译自己比谁都清醒,他曾在领奖台上坦言:“这些年作品有点集中,观众看累了,我也该停一停。”这份自省,在浮躁的演艺圈里,尤为难得,只是,身处名利场的漩涡中心,想踩下刹车,又谈何容易。
其实张译的困境绝非个例,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整个中年实力派演员群体的尴尬。
放眼望去当下的影视市场,尤其是现实题材和主旋律作品,最偏爱哪种人设?“忍辱负重、孤胆英雄、虽千万人吾往矣”,这种角色自带悲情光环,容易引发共情,是收视率和口碑的“安全牌”。
于是,我们看到张译、张颂文、于和伟……这些我们最信赖的演员,在不同的剧组里,演着精神内核高度相似的“好人、强人、惨人”,不是他们不想变,而是递到手里的好本子,大多都是这个路数。
当市场风向变得单一,上游的剧本创作自然也开始套路化,缺乏新意和挑战性的角色,让演员有心杀敌也无力回天,当整个行业都在追求短平快的投资回报率,谁又愿意冒着风险,去拍一部不那么“安全”的戏,去用一个不那么“保险”的演员呢?
在这出“安全牌”大戏里,从制片方、播出平台到演员,人人都是局中人,人人似乎都身不由己,最终的结果,就是演员的才华被框定,观众的选择也越来越少。
那么这种现象真的无解了吗?当然不是,突围之路从来都是留给最有勇气的人,对于演员而言,第一步,或许就是主动“求变”的决心。
但是,这也意味着要敢于撕掉市场贴给你的“安全”标签,去尝试那些不被看好的、甚至有点冒险的角色,这或许要牺牲掉一些唾手可得的名利,甚至要忍受一段时间的沉寂,但从长远看,这是为自己的艺术生命充电续航。
当然,这也不光是演员一个人的战斗,整个行业也需要反思,如何能为这些顶梁柱式的演员,提供更多元的土壤,少一些扎堆跟风,多一些原创精神,少一些商业算计,多一些艺术追求,当好剧本不再是稀缺品,当好演员拥有了更多选择的自由,那道无形的“围城”才可能被真正打破。
我们怀念那个在不同角色里闪转腾挪的张译,但更期待一个敢于打破舒适区,重新出发的张译,毕竟,观众真正想看的,不是又一个无可挑剔的“影帝级”表演,而是那个曾经让我们相信“一切皆有可能”的演员,能再次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更新时间:2025-07-0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