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迷信!今日白露,记得:1不穿、2不睡、3不吃、4不炼,早了解

“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当这一节气物候特征逐渐显现,意味着我国正式进入白露节气。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秋天的第三个节气,白露的到来标志着仲秋时节的开启。此时,太阳运行至黄经 165 度,天地间的气候悄然转变 —— 暑气逐渐消散,寒凉之意日渐浓厚,再过 15 天,便会迎来昼夜时间均等的秋分节气。白露节气不仅承载着古人对自然变化的细致观察,更蕴含着丰富的节气文化、农事智慧与生活养生之道。尤其今年白露属于 “早白露”,其气候影响与生活调适方式,更值得深入了解与关注。


一、白露节气的起源与自然内涵
(一)节气名称的由来:古籍中的自然观察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对白露有明确记载:“白露,八月节。秋属金,金色白,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 这一描述精准概括了白露节气的核心特征。从农历时间来看,白露通常对应农历八月份,而在传统五行学说中,秋天与 “金” 相对应,金的颜色为白色,因此古人将秋季的露水称为 “白露”。
进入白露节气后,随着北半球太阳直射点持续南移,地面接收的太阳辐射减少,夜间散热速度加快,昼夜温差显著增大。清晨时分,近地面的水汽遇冷凝结成细小的白色露珠,附着在草地、树叶、农作物表面,形成 “露凝而白” 的景象。这些露珠在阳光照射下晶莹剔透,成为白露节气最具代表性的自然景观,也让 “白露” 这一名称充满画面感。
(二)节气物候的变化:从热到凉的过渡
白露节气的物候特征,进一步展现了气候的转变。“凉风至”,指此时夏季风逐渐被冬季风取代,风力增大且风向多为偏北风,带来的空气温度明显降低,吹在身上已无夏季的燥热感,多了几分清爽凉意;“白露降”,即前文所述的露水凝结现象,这一现象在清晨最为明显,太阳升起后,随着气温升高,露珠逐渐蒸发;“寒蝉鸣”,则是指此时的蝉因感受到气温下降,鸣叫声音不再像夏季那般响亮急促,而是变得低微缓慢,仿佛在诉说着夏日的结束。
这些物候变化,不仅是自然的信号,也为人们的生活与农事活动提供了参考 —— 提醒人们及时添衣保暖,告知农民农作物即将进入成熟收获期。
二、今年白露的特殊性:“早白露” 及其气候影响


(一)“早白露” 的判定:农历时间的提前
在传统节气划分中,农历七月份对应立秋和处暑两个节气,农历八月份对应白露和秋分两个节气,因此白露节气正常的农历时间应在八月份。但由于今年农历存在闰六月(即农历一年中出现两个六月),导致节气时间整体提前,今年白露的交节时间落在了农历七月十六,属于典型的 “早白露”。
对比近年白露的农历时间可更清晰看出差异:2021 年白露在农历八月初一,2022 年在农历八月十二,2023 年在农历七月廿四,2024 年在农历八月初六,而 2025 年白露在农历七月十六,明显早于多数年份,尤其早于正常的八月上旬时间节点。
(二)“早白露” 的气候预示:老祖宗的经验总结
民间流传的谚语 “早白露冷来早,晚白露穿单衣”,是古人根据长期生活经验总结的气候规律。若白露节气的农历时间较早(如落在农历七月),则预示着冷空气活动会更早、更频繁,寒冷天气到来的时间会提前,冬季可能会更早开始;若白露时间较晚(落在农历八月中旬及以后),则说明夏季的余热尚未完全消散,白露后仍会有一段时间的温暖天气,人们还可穿着单薄衣物一段时间。
这一谚语的科学性,源于节气时间与气候系统的关联。“早白露” 意味着太阳直射点南移速度较快,北半球降温进程加速,冷空气更早占据主导地位,因此冷天来得早;反之,“晚白露” 则说明降温速度较慢,暖湿气流仍有一定势力,天气回暖时间更长。对于普通人而言,了解这一规律可提前做好防寒准备,尤其是老人、儿童等体质较弱人群,需更早关注保暖;对于农民而言,可根据这一预示调整农事安排,如提前做好农作物的防寒措施,避免低温对作物成熟造成影响。


三、白露节气的农事智慧:雨水对作物的影响
(一)“白露前是雨,白露后是鬼” 的内涵
在农事活动中,雨水的时间与多少对农作物生长至关重要,民间谚语 “白露前是雨,白露后是鬼”,精准概括了白露前后雨水对作物的不同影响。
白露节气前,我国北方地区的玉米、大豆,南方地区的水稻等主要粮食作物正处于灌浆期 —— 这是作物积累养分、增加籽粒饱满度的关键阶段,对水分需求较大。此时适量降雨,能为作物提供充足水分,促进光合作用产物向籽粒运输,有助于提高产量和品质,因此 “白露前是雨” 被视为有利条件。
而进入白露节气后,多数农作物已基本成熟,陆续进入收割阶段。此时若出现连续降雨,会给作物收割带来极大不便 —— 成熟的谷物遇雨易倒伏、发芽,收割后的作物无法及时晾晒,易发生霉变,导致粮食减产或品质下降。同时,雨水还会影响运输效率,增加农事成本。因此,农民将白露后的过多雨水称为 “鬼”,表达对此时降雨的担忧与排斥。
这一谚语不仅是古人农事经验的总结,也为现代农业生产提供了参考 —— 白露前需关注土壤墒情,适时灌溉;白露后则需密切关注天气预报,提前做好防雨、排水准备,确保作物顺利收割晾晒。
四、白露节气的传统食俗:祈福与养生的结合
(一)吃 “十样白”:以 “白” 应节,祈求平安
在我国南方部分地区,白露节气有吃 “十样白” 的传统食俗。“十样白” 指十种名字中带有 “白” 字的食材,常见的包括白莲子、白扁豆、白茯苓、白山药、白菊花、白百合、白茅根、白蜜、白芨、白毛乌鸡等。人们会将这些食材一同炖煮,制成滋补汤品,尤其以白毛乌鸡为主要食材,搭配其他 “白” 食材,口感鲜美且营养丰富。


这一食俗的形成,一方面与白露节气 “白色” 的象征意义相呼应,体现 “以白应节” 的传统文化理念;另一方面,白露后气候逐渐干燥,“十样白” 中的多数食材具有滋阴润燥、健脾养胃的功效,如白莲子能养心安神,白山药可健脾益胃,白百合能润肺止咳,符合白露节气的养生需求。部分地区会根据当地食材的可获得性,将 “十样白” 简化为 “三样白” 或 “五样白”,如用白莲子、白山药、白毛乌鸡炖煮,同样能达到滋补效果。
(二)吃龙眼:应季滋补,缓解秋燥
除 “十样白” 外,吃龙眼也是白露节气广泛流传的食俗,尤其在福建、广东等龙眼主产区更为盛行。白露节气正值龙眼成熟的旺季,此时的龙眼果实饱满、果肉厚实、甜度最高,口感最佳。
从养生角度看,白露后气候干燥,人体易出现口干舌燥、皮肤干燥、咽喉不适等 “秋燥” 症状,而龙眼性温味甘,具有益气补脾、养血安神、滋润润燥的功效,能有效缓解秋燥带来的不适。此外,龙眼富含葡萄糖、蔗糖、维生素 A、维生素 B 族、蛋白质等营养成分,能为身体补充能量,适合在气候转凉时食用,增强身体抵抗力。
民间还流传着 “白露吃龙眼,一颗顶只鸡” 的说法,虽有夸张成分,但也体现了人们对白露吃龙眼滋补效果的认可。食用龙眼时,可直接鲜食,也可用来煮粥、煲汤,如龙眼红枣粥、龙眼山药汤等,既能保留营养,又能丰富口感。


(三)吃红薯:应季食材的健脾选择
“白露起,番薯生”,白露前后也是红薯(又称番薯、甘薯)收获的初期,因此吃红薯也成为白露节气的食俗之一。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甘薯补虚,健脾开胃,强肾阴”,明确指出了红薯的滋补功效。
红薯富含膳食纤维、碳水化合物、维生素 C、维生素 E、钾、镁等营养成分,其中膳食纤维能促进肠道蠕动,改善便秘,帮助消化;碳水化合物能为身体提供能量,适合在气温下降时补充热量。旧时农家认为,白露吃红薯可 “饭后不发胃酸”,尤其适合脾胃虚弱、容易反酸的人群食用。
不过,食用红薯也需注意方法。红薯中的淀粉和膳食纤维含量较高,一次性食用过多(尤其是生食或未彻底煮熟的红薯),容易在肠道内发酵产生气体,导致腹胀、打嗝、腹部隐痛等肠胃不适症状。因此,建议白露吃红薯时以熟食为主(如蒸红薯、烤红薯、红薯粥),并控制食用分量,一般成年人每次食用量不超过 200 克,既能发挥其养生功效,又能避免肠胃负担。
五、白露节气的生活养生:“1 不穿、2 不睡、3 不吃、4 不炼”
进入白露节气后,冷空气 “转守为攻”,气候寒凉渐增,人体也需随之调整生活习惯,民间总结的 “1 不穿、2 不睡、3 不吃、4 不炼”,正是基于此时气候特点的养生指南,并非迷信,而是经过长期实践验证的实用建议。
(一)1 不穿:不穿衣过单薄,注重保暖
俗话说:“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 处暑节气时,暑气尚未完全消退,天气仍有几分燥热,人们多穿着短袖、短裤等单薄衣物;但进入白露后,气候发生质的转变,寒凉之气日渐浓厚,若仍保持夏季的穿衣习惯,极易受到寒凉侵袭。
白露后,昼夜温差可达 10℃以上,清晨和夜间气温较低,而中午气温相对较高。因此,穿衣需遵循 “早晚添衣、中午减衣” 的原则,避免穿衣过单薄。具体而言,早晚可在短袖、长袖外搭配一件薄外套(如针织衫、薄夹克),夜间睡眠时务必盖好薄被或毛巾被,尤其注意腹部、肩部、脚踝等部位的保暖,避免着凉感冒


对于体质偏弱的老年人,更需重视保暖。中医理论认为 “白露身不露”,即白露后不宜再像夏季那样暴露身体部位,需特别保护颈项、肚脐和脚踝三大 “温度敏感区”—— 颈项受凉易引发颈椎病、感冒,肚脐受凉可能导致腹泻、腹痛,脚踝受凉则可能影响下肢血液循环,引发关节疼痛。老年人早晚可选择穿长袖长裤,外出时佩戴薄围巾,睡眠时可使用护腰、护踝,减少寒凉对身体的影响。
(二)2 不睡:不晚睡熬夜,顺应自然作息
“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除了气温变化,白露后昼夜长短也发生明显改变 —— 白天时间逐渐缩短,黑夜时间逐渐延长,这一变化与自然界 “阳消阴长” 的规律相契合。夏季时,由于昼长夜短且天气炎热,许多人养成了晚睡纳凉的习惯,而进入白露后,这种作息习惯需及时调整,避免晚睡熬夜。
从养生角度看,白露后人体易出现 “秋乏” 症状,表现为白天疲倦乏力、精神不振、注意力不集中,这是由于气候转凉后,人体新陈代谢速度减慢,大脑供血供氧相对减少所致。保持早睡(建议晚上 10 点至 10 点半入睡)、避免熬夜,能让身体有充足的时间修复,缓解 “秋乏” 症状,同时有助于顺应 “阳消阴长” 的自然规律,维持身体阴阳平衡。
对于农民而言,白露后进入秋收大忙时节,玉米、水稻、大豆等农作物陆续成熟,需要及时收割,体力消耗较大。早睡不熬夜不仅是养生需求,更是储备体能的重要方式 —— 只有保证充足睡眠,才能拥有充沛的精力应对繁重的农事劳动,确保颗粒归仓,避免因疲劳影响工作效率或引发身体不适。
(三)3 不吃:不一次吃过量红薯,避免肠胃不适
如前文所述,白露吃红薯是传统食俗,红薯也具有诸多养生功效,但需注意 “不一次吃过量”。红薯中的淀粉含量约为 20%-30%,膳食纤维含量约为 2%-3%,这些成分在肠道内消化时会产生较多气体(如氢气、甲烷),若一次性食用过多,会导致肠道内气体积聚,引发腹胀、频繁打嗝、腹部隐痛等肠胃不适症状。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生食或未彻底煮熟的红薯,其淀粉结构更难被人体消化酶分解,更容易引发肠胃问题。因此,食用红薯时需确保彻底煮熟(如蒸红薯需蒸 20-30 分钟,烤红薯需烤 30-40 分钟),且控制食用分量 —— 成年人每次食用量建议控制在 100-200 克(约中等大小红薯的 1/2 至 1 个),儿童、老年人及肠胃功能较弱者需适当减少分量,避免因过量食用影响消化功能。
此外,食用红薯时可搭配其他食材(如蔬菜、蛋白质类食物),均衡营养的同时,也能减缓红薯在肠道内的消化速度,减少气体产生,降低肠胃不适的风险。
(四)4 不炼:不在晨雾中锻炼,保护呼吸道健康
白露后,由于昼夜温差增大,夜间地面散热快,近地面水汽易凝结成雾,导致晨雾天气增多。晨雾是由大气中无数微小水滴聚集形成的,这些水滴在形成过程中会吸附空气中的悬浮微粒(如灰尘、花粉、汽车尾气颗粒、工业污染物颗粒等),使得雾中污染物浓度远高于正常空气。
许多人有晨起锻炼的习惯,如跑步、散步、打太极等,但在晨雾中锻炼存在较大健康风险。锻炼时,人体呼吸频率加快、呼吸深度加深,会吸入更多雾中的污染物和微小水滴,这些物质进入呼吸道后,会刺激呼吸道黏膜,引发咳嗽、咽痛、胸闷等症状,长期如此还可能诱发哮喘、支气管炎、肺炎等呼吸系统疾病,尤其对本身有呼吸道基础疾病的人群(如哮喘患者、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影响更大。


因此,白露后锻炼需避开晨雾天气,建议等到太阳升起后(通常上午 8 点至 9 点后),随着气温升高,雾气逐渐消散,空气质量改善后再进行锻炼。锻炼时也需注意强度,避免剧烈运动,可选择散步、慢跑、太极拳等温和的运动方式,同时注意及时补充水分,避免因运动出汗导致身体脱水,加重秋燥症状。


六、白露节气的生活提醒:细节处守护健康
白露节气的养生,不仅在于遵循 “1 不穿、2 不睡、3 不吃、4 不炼” 的原则,还需关注生活中的细节。例如,白露后气候干燥,需增加饮水量,建议每天饮用 1500-2000 毫升温水,避免饮用过多冷饮;室内可适当使用加湿器,将空气湿度控制在 40%-60%,缓解皮肤干燥、咽喉不适;饮食上可多吃滋阴润燥的食物,如梨、银耳、百合、蜂蜜等,减少辛辣、油炸、烧烤等刺激性食物的摄入;外出时若遇到雾天,可佩戴口罩,减少污染物吸入,保护呼吸道健康。
这些细节虽小,却能帮助人们更好地适应白露节气的气候变化,减少疾病风险,守护身体健康。白露作为仲秋的开启,不仅是自然的过渡,也是生活方式调整的契机,遵循节气规律,顺应自然变化,才能在这个季节更好地享受生活,保持健康。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10

标签:养生   迷信   今日   白露   节气   红薯   农历   气候   时间   农事   作物   不适   寒凉   肠胃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