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去中国化,多年前韩国把“汉城”改名首尔,如今他们后悔莫及

不少国家修改城市名字,是想换个面貌、走出新路。

但韩国当年把“汉城”改成“首尔”,目标却不只是换个称呼,更像是在借着换名字,想甩掉一段历史,尤其是那段跟中国文化密切相关的部分。

名字是表象,真正的转变藏在背后几十年的“去汉化”进程里。只不过,这条路走到现在,越来越多韩国人开始觉得,当初那一下剪得太狠,如今回头一看,根断了,麻烦也跟着来了。

一座城市的名字,背后是一段断不了的文化交集

“汉城”这个名字,在韩国历史上存在了很长时间。追溯起来,它并不是中国人给取的,而是韩国历史自己发展出来的称谓。

几百年前,朝鲜王朝定都这座城市时,就已经叫“汉城”。那时候,汉字是朝鲜官方使用的主要文字,不管是写史书、发政令,还是立碑记事,全都离不开汉字。即使普通百姓不识字,但有学问的人都得靠它来表达和记录。

后来韩国经历了日本殖民统治,语言政策发生了变化。日本人推行日文,压制韩文和汉字的使用。

韩国光复之后,开始重建文化认同,那时候汉字仍然保留着一定的地位,尤其是在中文翻译中,“汉城”这个名字一直沿用着。

不过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韩国经济开始腾飞,国家信心大涨,民族主义情绪也随之升温。

在这种背景下,一部分人开始觉得,继续用“汉城”这个名字,像是时不时提醒人们,这里曾与中国文化有千丝万缕的牵连。

于是,一场从教育到地名的“去汉化”行动悄然展开,表面上说是为了“文化自主”,实际指向很明确,就是要摆脱过去那层中国文化的“影子”。

改名不是突发奇想,而是一场有计划的文化清洗

把“汉城”改成“首尔”,听起来只是名字上的调整,但背后其实是一整套政策的延续。

韩国逐步开始逐步削弱汉字的地位,从中小学课程里减少汉字教学,到公共标识上去除汉字,再到媒体、出版物里全面使用韩文,都是一步一步推进的。

可以说,改名字只是整个“去汉化”工程的收尾动作。

促使这一步最终落地的,是韩国与中国建交之后的现实处境。随着两国关系变得紧密,韩国在国际交流中越来越多地被称作“汉城”,这让一些韩国人心里不太舒服。

他们觉得,这个名字太容易让人联想到“中国的城市”,不利于韩国在国际社会中树立独立的文化形象。

2005年,李明博提出将“汉城”更名为“首尔”,同时韩国方面提出,希望中国也能配合,将“汉城”改为“首尔”,以韩语发音为基础重新命名。

这个请求最后得到了中国方面的尊重和同意,从那之后,中文语境中“汉城”这个名字就逐渐被“首尔”取代了。至此,韩国在语言层面完成了对首都名称的“去中国化”。

但问题也在这之后慢慢浮现出来。

汉字一撤,文化根脉也松了

改了名字、统一了语言,看起来是实现了文化独立,但韩国很快发现,这么做的副作用比想象中大得多。

首先就是文化传承方面的问题,韩国历史上绝大多数典籍、档案、碑刻、法律文书,甚至是宗教仪式记录,都是用汉字写的。

可现在韩国年轻人几乎不会汉字了,很多人连祖宗留下的文献都看不懂。

尤其是一些大学和研究机构,在整理历史资料时,频频遇到难题。不是没人研究,而是没人看得懂。

以前能轻松翻阅的文献,现在得靠少数精通汉字的专家来翻译,中间不仅效率低,准确率也很难保证。

另外,在日常生活中,传统文化的表达也出了问题。像婚礼、葬礼这种正式场合,以前写请柬、写讣告都会用汉字,因为显得庄重、有礼。

但现在很多人写不来汉字,只能用韩文拼音去代替,结果常常出现名字写错、意义变味的尴尬情况。一些老人对此很不满,觉得这是对传统的破坏。

这让韩国文化界意识到,一个国家如果连自己的历史文献都解读不了,那还怎么说是传承文化?

越是想割断,越是发现割不掉

文化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也不是靠行政命令就能彻底改变的。韩国几十年来试图通过语言政策来切断与汉字、与中国文化的联系,但现实却告诉他们,历史不是说断就能断的。

尤其是这几年,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不断提升,韩国也越来越感受到来自中国的经济和文化压力。

不少韩国家长开始主动让孩子学习中文,认为未来“会汉语”是一种竞争力。与此同时,社会上也出现了越来越多反思“去汉化”的声音。

有人开始怀念汉字在表达、记录、审美上的优势,也有人意识到,摒弃传统文字,其实是把自己的文化基础一并丢掉了。

而“首尔”这个名字,虽然已经使用多年,但在很多老一辈韩国人心中,“汉城”依然才是那个熟悉的称呼。它不仅仅是一个地名,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

名字变了,但文化的印记还在

韩国想通过改名字来实现文化独立的愿望可以理解,尤其是在国家崛起的过程中,人们希望有更多属于自己的标识。

但文化不是靠抹去痕迹来建立的,反而是要在原有基础上找到认同的方式。汉字在韩国历史中存在了上千年,已经渗透进制度、生活和思想的一部分。

如今随着韩国民众对自身文化的重新认识,越来越多人意识到,去汉字不等于文化自信,相反,能包容汉字、理解汉字,才是真正的文化成熟。这不是对中国文化的盲目附和,而是对自身历史的尊重。

改名是件容易的事,文化的承接却没有捷径可走。韩国当初将“汉城”改为“首尔”,也许是一种时代背景下的选择。

但时间已经证明,文化的根不是靠剪断就能重新生长的,它需要被理解、被传承、被尊重。

现在回头来看,韩国这场“文化改名”的尝试,虽然在形式上取得了结果,但在实质上,却留下了不少空缺。

年轻一代在文字、历史和传统之间的脱节,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教育问题,而是全社会需要面对的文化重建任务。

也许,将来“首尔”会成为全球更广泛认知的名字,但“汉城”这个词,仍会在许多韩国人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记。那不仅是一个旧称,更是一段文化记忆的缩影。

名字换了,文化却没有随着一起“升级”。韩国当年改名,是想摆脱历史的“影子”,但走到最后才发现,影子之所以在,是因为根还在。

文化不是靠切断,而是靠理解。真正的文化自信,不是改掉谁的痕迹,而是敢于承认自己的过去,并把它融入未来。韩国这场改名的尝试,最终换来的不是文化独立,而是一次深刻的文化反思。

参考信息:

韩国首都中文名,为何将“汉城”改“首尔”?——澎湃新闻

韩媒:韩语中混用汉字太多致韩国人学不会——环球网

曾经在韩国使用了二千多年的汉字如何成了“天书”——澎湃新闻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8

标签:历史   汉城   韩国   后悔莫及   汉字   文化   名字   这个名字   中国   韩国人   汉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