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预制菜成了全民话题。
前脚大家还在网上痛骂西贝、太二酸菜鱼,说它们用预制菜却卖高价,后脚转头,超市冷柜、外卖餐盒、火锅餐厅里的小酥肉、鱼丸、酸菜鱼,却被年轻人心甘情愿地点单买单。
骂归骂,吃归吃。
这是当代餐桌上最真实的矛盾。
而在这场舆论风暴的背后,有一家企业悄然成为了最大赢家。
它的名字,可能很多人没听过,但它的产品几乎人人都吃过。
这就是安井食品,中国“预制菜之王”。
2024年,安井营收突破150亿元,远超三全、思念这些前辈。
2025年上半年,预制菜业务营收占比首次突破30%,成为新的增长引擎。
一个低调了二十多年的冷柜玩家,为什么能在“全民抵制预制菜”的呼声里反而越走越强?
安井的故事,要从一个郑州人说起。
刘鸣鸣,河南人,毕业后在郑州工业大学任教,那是妥妥的“铁饭碗”,可他却坐不住。
90年代的中国,市场经济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摆摊、开厂、下海,是很多年轻人心中的远方,刘鸣鸣也是其中之一。
可是,他并没有一开始就选择水饺、汤圆这些速冻食品的主赛道。
因为那时的郑州,已经有了两座巨头。
早在1992年,三全食品就率先打响了速冻革命的第一枪,速冻汤圆让无数家庭第一次体验到工业化食品的便捷。
短短几年,三全凭借先发优势和渠道铺设,几乎成了行业的代名词。
到了1997年,另一匹黑马杀入战场,思念食品。这家后来者没有硬碰硬,而是打出了“价格便宜,还能赊账”的策略,直接击中了经销商和零售商的痛点。结果抢走了不少原本属于三全的客户。
到了2000年前后,郑州几乎成了“中国速冻之都”。
水饺、汤圆、馄饨的江湖格局,三全和思念牢牢把持。
刘鸣鸣心里明白:硬碰硬不可能赢,于是,他选择了“绕路”。
2001年,他南下福建,在厦门创办了“华顺民生”,也就是安井的前身。
主打的不是水饺汤圆,而是馒头、花卷、手抓饼、鱼糜制品这些边缘品类。
同时,他在渠道上也走了一条小众路线:
不跟巨头抢商超货架,而是深耕农贸市场和中小餐饮店。
这些渠道虽然零散,但需求刚性。
刘鸣鸣还给经销商配了高配服务:别人家一个销售员对2-3个经销商,安井是3-4个销售员对1个经销商。
结果,安井成了经销商的宠儿,一步步啃下了市场。
正是这套不走寻常路的打法,让安井活下来,并在区域市场站稳脚跟。
真正让安井进入快车道的,是两次关键转折。
第一次,是火锅潮。
2007年前后,火锅在全国范围迅速扩张,无论是海底捞、呷哺呷哺,还是地方小火锅,需求井喷。
火锅食材里,鱼丸、牛肉丸、千页豆腐、小火锅拼盘,这些原本不起眼的产品,突然成了刚需。
安井当机立断从速冻面点转向火锅食材,结果一举拿下了火锅料市占率第一,成为隐形冠军。
第二次,是预制菜风口。
2018年,绝大多数消费者还不知道“预制菜”这个词,安井却已经开始了布局。
它先后收购多家相关企业,推出“安井小厨”“冻品先生”等品牌,分别针对餐饮端和家庭端。
小酥肉、酸菜鱼、小龙虾、梅菜扣肉……凡是能火的菜,它几乎都有,甚至根据不同地区的口味,还推出了定制化版本。
可以说,安井踩准了两次风口:火锅潮和预制菜热,这才有了后来一路狂飙的资本。
安井能坐上“预制菜之王”的宝座,靠的不是运气,而是三板斧。
第一斧,拼命做规模,换来低价优势。
安井在全国陆续建起了12大生产基地,几乎实现了500公里全覆盖。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物流半径被极大缩短,费用压到营收的1.9%,而行业平均水平是5%。省下的每一分钱,都能成为价格战里的子弹。
更关键的是,安井推行大单品战略。2024年,它手里已经握着39个年营收过亿的爆款,其中小酥肉、鱼丸、千页豆腐等四个品类,单品年销超过5亿。
规模越大,采购成本越低,议价权越强,价格就越能压下去。
第二斧,眼疾手快,紧跟餐饮潮流。
中国人的餐桌风口来得快、去得也快,今天流行小酥肉,明天可能就火酸菜鱼。安井的策略就是“哪里热,就往哪扑”。
火锅在全国走红,它马上推出火锅食材;小酥肉成了网红爆款,它就加大产能;酸菜鱼风靡一时,它立刻拿出套餐产品。
别人还在犹豫要不要进入一个新品类时,安井的产品已经摆上了餐桌。
这种快速反应能力,让它总能踩准节奏,吃到行业红利。
第三斧,渠道铺到天南海北。
如果说产品决定了安井能不能火,那么渠道决定了它能火多久。
安井的打法可以用一句话概括:B端扎根,C端收割。
在餐饮端,它深耕海底捞、呷哺呷哺、张亮麻辣烫、鱼你在一起等连锁餐厅,让自己的产品成为餐饮出品的底层食材。
在消费端,它又通过电商、超市、社区团购,把产品塞进家庭的冰箱。
更远的战场,还在海外,随着中餐出海,安井的预制菜成了最佳解决方案,既能弥补厨师短缺,又能保证味道稳定。
三板斧一起舞动,安井既能赚餐厅的钱,又能赚家庭的钱,生意越做越大。
可以说,它不是在赌运气,而是在靠系统打法,一点一点把对手甩在身后。
预制菜争议越多,反而越利好头部企业。
2025年,《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已经通过审查,即将公开征求意见。
官媒定调:“不怕你预制,怕你不透明。”
大众舆论的关注,让小作坊和不规范企业逐渐出局,留下更多市场空间给像安井这样的龙头。
安井早年靠规模化取胜,如今又赶上了标准化、透明化的政策利好。未来,它的优势只会更大。
2023年,安井的预制菜营收占比是28%;2024年是31%;2025年上半年,已经突破三分之一。
这意味着,预制菜正在从第二增长引擎,逐步变成安井的第一驱动力,未来趋势,也在为它打开更大的想象空间。
安井的故事,其实是一部“冷柜里的中国生意经”。
从避开巨头、深耕冷门品类,到抓住火锅潮、布局预制菜,再到靠规模化、全渠道、标准化赢得市场,它的成功,是二十多年厚积薄发的结果。
目前国外的速冻食品发展已趋于成熟,国内市场依旧有很大的进步空间,谁会是下一个速冻预制之王,让我们拭目以待。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头条深一度#
更新时间:2025-09-2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