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高速公路的尾灯连成红色星河,当景区的自拍杆遮住半座名山,当朋友圈的九宫格塞满人从众的打卡照,为期五天的五一长假又在喧嚣中画上句点。
新闻里滚动的 14.7 亿人次流动数据,像一串跳动的数字密码,解码着中国人对假期最朴素的渴望 :或是奔赴山海的自由,或是归心似箭的乡愁,或是偷得浮生的慵懒。但当潮水退去,有人带着满足的微笑回到工位,有人却在沙发上瘫成“假期废人”,不禁让人追问:这趟全民参与的假期狂欢,究竟是治愈的良药,还是另一种形式的负重前行?
五一长假,或探亲、或旅游、或休闲娱乐,大家都是根据各自的情况,安排自己的假期计划。无论怎样的计划安排,都是出于自愿和人情往来所需。所以,无论辛苦与快乐,都是值得的和有意义的。
这个假期,是我多年来没有回家探亲的第一次。但还是驱车回老家参加了战友女儿的婚礼,往返千余公里,来去紧张,特别是当天婚礼结束便驱车赶回来,还是比较辛苦的。但当看到老战友的那一刻,当新人的喜宴上酒杯碰撞出熟悉的军号声,那些被堵车消磨的耐心,突然都化作眼角的温热。虽然辛苦,但感觉很值得。
正在读研的女儿,也于放假当晚,乘动车从学校赶回了家,虽然是假期,但在家却没闲着,为了节后6号的考试,回来4天,复习了4天。我想,在家学习的效果肯定比学校学习的效果要好,因为回到家里是最舒坦最惬意的。
自从进入大学后,家,也就成了她的港湾。昨晚(5月4日),我在单位值班,女儿返校。对于女儿来说,这个假期,休假、学习与探亲三不误,或许是辛苦的,但却是有价值的。因为真正的放松从不是空间的迁移,而是心灵的归位。女儿选择回家,不但愉悦了心情,感受了亲情,而且还通过自学,学会了两门与高等数学相关的课程,带着自信返校迎接考试,肯定是最轻松的。
只要跟随内心的节奏,疲惫与快乐本就是一体两面。有人或许会感觉到这个假期过得很累,即使是外出休闲旅游,可能回到家里也会感到身心疲惫,我想这样的休闲并没有让自己真正的休闲,是没有意义的休闲。只是为休闲而装着休闲,所以会心累。
记得前几年,为了赶回老家看望老母亲,每次放假都不远千里,带着老婆孩子,驱车往家里赶。高速上被堵过,行驶中也发生过交通事故,开车时也犯过困,身体也疲惫过。但只要想到母亲在家中守望的身影,方向盘上的手掌就始终有力,自然也就感觉不到心累,而是满怀信心、乐此不疲。
如今,父母已经不在,故乡的意义悄然改变,但那些在奔波中凝结的情感记忆,早已成为假期最珍贵的注脚。虽然也会选择回家,但已经不会如此着急地赶着回家,会先择一个舒适的时机回家,这样既不会赶又不会累,不至于让自己身心疲惫。
随着年龄的增长,也要选择与自己年龄段相适应的活动,像休闲旅游这样的活动,最好不要选择和年轻人一起,因为精力和爱好都不同,谁将就谁都要憋屈,虽然休闲了,但会感觉心累。所以,当看到朋友圈里老张晒出和女儿女婿露营烧烤后,回家疲惫的都不想到的感慨后,让我想到:这样的 “休闲”,不知不觉中变成了一场与时间、金钱、体力的赛跑,让本应疗愈的假期,沦为新的压力源。
作家麦家曾经说过:“人生到了下半场,敌人只剩自己。”当我们不再执着于追赶潮流,不再困于“假期必须精彩”的执念,反而能发现另一种打开方式。就像俗话说的“节气哲学”: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人也该顺着时令过日子。年轻时像春天的秧苗,总想着拔节生长,假期也要排满行程证明“不虚度”;中年后渐如秋日的稻穗,懂得弯腰沉淀,更珍惜细水长流的温暖。就像这个五一,有人在人潮中感受时代的脉搏,有人在独处中倾听内心的声音,没有哪种选择更高明,只有是否契合当下的自己。
所以,真正的假期自由,始于放下对“完美假期”的想象。就像女儿在书桌前度过的四天,就像我在战友婚礼上的感动,每个假期的意义,本就该由生活本身来定义。
当我们不再被社会时钟驱赶,不再用消费额度丈量快乐,或许才能真正理解:最好的放松,从来不是逃离生活,而是在喧嚣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 哪怕这个节奏,是停下来,听一听内心的声音。
更新时间:2025-05-0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