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往期文章《南京照相馆:为什么被屠戮的人们不反抗,而是麻木地引颈待戮?》中提到:一名成年男子只有在国未亡、城未破时才能死得有价值,这时的牺牲最能对敌方造成伤害,也最能保持自己的尊严。一旦城破了,势失了,手里没武器了,就如同砧板上的鱼肉,只能任人宰割,即便反抗,也死得毫无威胁、毫无性价比。
这里存在一个博弈点,在城未破的时候,守军手里依然有武器,如果拼命,必然会给敌方造成伤害,虽然自己要付出牺牲的代价。
人都是怕死的,有时为了活命而投降也无可厚非。
但投降就真的能活命吗?结局就一定比拼死牺牲好吗?
为了方便阐述,我将结果由好到坏分为三档——当然还有其他结果,为了阐述方便,本文只列以下三种结果。
第一档,投降,被作为正常战俘对待,能活下来。
第二档,在守城中牺牲,对敌人造成杀伤,有尊严地壮烈地死去。
第三档,投降,在遭受非人对待后,毫无尊严地死去。
有人可能有疑问,为什么牺牲只排在第二档,它不应该是在第一档吗?
牺牲当然是令人敬佩的,应被赞颂的,但对不少普通人而言,可能活下去才是第一档的——不然从古自今的战争都不会有人投降了。
所以我这里把投降活下来作为第一档。
在城门将破未破之际,博弈便开始了。
假设你是守军(以下内容部分细节为虚构,如有雷同,便是真事),此时你的手里还有枪支弹药,摆在你前面有两条路,第一条路是拼命杀敌,壮烈牺牲并对敌人造成杀伤,这条路的终点是明确的,结果是第二档。
另一条路是放下武器投降,这条路的终点是不确定的,它既可能是被作为正常战俘对待而活下来,也可能是在遭受非人对待后、毫无尊严地死去。
你内心想拿到第一档结果,但你也知道其中风险很大,可能拿到的是最差的第三档结果。
如果当鸵鸟什么都不干,时间会自然推动你走向第二条路。
第二条路虽然有风险,但毕竟还有一线生机,你最后在忐忑不安中跟随人性本能选择了第二条路,投降了。
没想到等待你的却是无尽深渊,你被解除武装后遭到了非人的折磨,后面被送到了731部队,你很后悔当初怎么没死在战场上,起码有机会拉一个日寇垫背。
你瞅准时机想反杀看守你的日军,但此时你手无寸铁且遍体鳞伤,轻易被对方一枪毙命,最后尸体被毫无尊严地解剖和实验。
综上可知,当我们还有主动权的时候,我们只能确保自己拿到第二档结果。
如果我们在这个时间节点放弃了这个主动权,后面的进程就完全不受我们控制了,就变成任人处置的局面。
如果运气好,别人合理处置,我们能获得好的结果。
如果运气不好,就不止任人处置,而是任人宰割了,那将是最坏的结果。
第一档还是第三档,完全在敌人一念之间,我们只能被动等待和接受。
有人说,我们能不能一旦发现结果可能是第三档时就立刻重新掌握主动权,主动选择第二档结果?
很遗憾,很多事情我们只有前端控制权,而没有后端控制权。
发生在《南京照相馆》里的这种时间线型主被动互换的存在多档次结果的博弈其实屡见不鲜,我们生活中也常常会遇到。
如果分不清对方是日军还是八路军,随意抉择是会吃大亏的。
武大图书馆诬告事件中,杨某某引诱肖某某说,让我放过你可以,但你要给我写个认错书,承认自己下流了,我们就拉倒,否则我就没完。
面对杨某某的要求,博弈开始了。
对于肖某某而言,也有两条路,一条路是坚决不写,不是自己的干的事为什么要承认。
但后果可能是学姐不会放过自己,会把事情闹大,到时自己可能遭受很大伤害。
另一条路是捏着鼻子写道歉信,满足对方的诉求,息事宁人——虽然自己内心会感觉很憋屈。
肖某某最终写了,证明他当时认为两条路的终点都是明确的,而且第二条路的结果比第一条路的要好——他没能认识到第二条路终点的不确定性,没看清风险所在。
实际上两条路的终点都是不明确的,走第一条路,确实可能会把事情闹大自己受到很大伤害,但也可能势均力敌甚至反杀对方。
而第二条路的风险更大,把道歉信递给对方等于把刀柄递给对方,此后被不被捅的主动权就不在自己这边了,成了任人处置的状态。
这是自毁长城,结果好坏全在杨某某一念之间。
这个场面是不是很熟悉,跟《南京照相馆》里的守军差不多,那杨某某是日寇吗?
不幸的是,她还真是个跟日寇差不多的人物,转身便以道歉信作为证据,以性骚扰罪把肖某某告上了法庭。
肖某某等于给自己挖了个坑然后跳了下去。
在写道歉信前,肖某某是有主动权的,一旦写了道歉信,控制权就转移到了杨某某手中。
本来想求最好的第一档结果的肖某某最后却得到了最坏的第三档结果——还好法院没有按照杨某某的剧本来走,不然就不是诬告事件了,而是“反击性骚扰大获全胜事件”了。
其实,除了前面所说的三档结果,如果坚定走第一条路,也未必不会出现T0结果——比第一档更好的一种结果。
置之死地而后生。
毛泽东也说过“以斗争求和平则和平存,以妥协求和平则和平亡”。
走第一条斗争的路,结果可能是T0,也可能是第二档,但主动权都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上的。
走第二条投降的路,结果可能是第一档,也可能是第三档,但主动权不在自己手上——生死在对方一念之间,这种情况需要了解对方为人,关键在于是否知晓对方是日军还是八路军。
其实,《三国演义》里的曹操也曾面临类似博弈,但他属于占优的一方,行事也极其主动,或者应该说是强势霸道。
曹操刺杀董卓失败逃亡途中,路过好友吕伯奢家,打算借宿一晚,次日一早出发。吕伯奢吩咐家人杀猪款待,自己前往西村买酒,曹操舟车劳顿,便在屋内小憩片刻。
曹操生性多疑,听到外面有磨刀霍霍声,便以为吕伯奢家人要杀自己——当时曹操是通缉犯——于是先下手为强,将吕氏家人全都杀了,后面才知道吕家磨刀只为杀猪款待自己。
然而,事后面对别人的质问,曹操说了一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曹操听到磨刀声博弈便开始了,曹操面前有两条路:
第一条路是先下手为强,把吕家干掉先。
第二条路是暗中观察求证,若为假便似无事发生,若为真,则等到对方图穷匕见后再格杀之。
两条路至少有5种结果,从好到坏可分为5档次。
第一条路的结果未明确,既可能是吕家真的心怀鬼胎(第一档),也可能是冤杀好人(第四档)。
第二条路的结果更加未明确,既可能是查明对方好意而无事发生(第三档),也可能是在对方图穷匕见后格杀之(第二档),还可能是对方图穷匕见后自己应付不来而被杀(第五档)。
先动手则主动权在自己手里,先动手自己的优势也更大,后动手的话就胜负难料、生死未卜了。
但先动手有道德风险,可能会杀错好人。
所以电视剧或小说里的男主角都是等到对方先动手才反杀之,这样便没有道德风险。
然而实践中这种做法或许没有道德风险,却有生命风险,因为失了先机,如果实力差距不是很大,并不能保证自己一定能赢。
曹操是一个极主动极霸道的人,他希望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握中,不会让自己处于不受控制的风险之下,所以只会委屈别人被负,以避免自己被负。
如果曹操是《南京照相馆》里的守军,大概率会血战到底。
04
生活中总会面临这种时间线型主被动互换的存在多档次结果的博弈,有的时候我们处于劣势,需辨清对方的意图,需鼓起拼命的勇气。
有的时候我们处于优势,需考量其中的道德风险,难有两全其美的满分答案。
博弈无处不在,一些人生关口的博弈有时会不期而至,如果在闲暇时能够充分想清楚所有可能,明晓自心,或许遇事时便能从容不迫,至少不至于太过后悔遗憾。
本文只是提供一个思考的角度,如果觉得有帮助的话,请关注、点赞和分享吧!
更新时间:2025-08-0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