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仰视西方品牌?聊聊背后的经济版图变更


前几天,大名鼎鼎的《华尔街日报》,就是那个在美国财经圈里通常说一不二的媒体,发了篇文章,讲了个咱们身边很有意思的现象。

文章说,中国的有钱人好像突然“移情别恋”了。搁以前,他们追捧的是卡地亚的戒指、圣罗兰的包,那既是身份的象征,也是社交的硬通货。

可如今,他们开始把目光转向了咱们自己的牌子,比如老铺黄金、毛戈平、山下有松。

这可不是凭空感觉,全是冰冷的数据在支撑。

卡地亚的母公司历峰集团,在华销售额猛降23%;那边古驰的母公司开云集团,股价一年跌了超过20%,愁云惨淡。

反观咱们这边,很多人可能还没太听过的“老铺黄金”,在香港一上市就股价飙升,市值干到了150亿美元,简直是冰火两重天。

连NBA的新科状元,那个身高2米24的法国天才文班亚马,前脚刚结束中国行,后脚就在纽约被拍到脖子上挂着老铺黄金标志性的葫芦吊坠。

这就让人有点好奇了。一边是全球奢侈品巨头在中国市场卖不动了,另一边是咱们自己的牌子火到要排队、连外国球星都开始带货。

这到底是咋回事?是咱们的审美突然变了,还是世界经济的大风向真的转了?这事儿,值得往深了聊聊。




要搞明白今天为啥“移情别恋”,就得先回头看看,当初那场轰轰烈烈的“热恋”是怎么来的。这事儿说来话长,但逻辑线其实很清楚。

咱们先回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那时候别说LV了,家里有台彩电、一辆“凤凰”牌自行车,那都是能让街坊邻居羡慕半天的“大件”。整个社会处在一种物质相对匮乏但又对外部世界充满好奇的状态。

就在这个时候,一个叫皮尔·卡丹的法国人,跑到北京办了场时装秀。

当穿着靓丽的模特们走上T台,那种视觉和观念上的冲击,对当时的中国人来说,不亚于第一次看好莱坞大片。

它就像一扇窗,让你看到了一个遥远、摩登、富足的“发达世界”。从那一刻起,一个概念被植入了我们心里:原来“好东西”、“高级货”是长这个样子的。

所以,在那个“仰视”的年代,一个外国牌子,它承载的意义远远超过了商品本身。

它是一个符号,一个图腾,是你摆脱匮乏、证明自己、向现代生活靠拢的最直接的标签。我们追捧的不是那个包,而是那个包所代表的、我们当时还不曾拥有的世界。

时间快进到2001年,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年份。这一年,中国正式加入WTO,我们以“世界工厂”的身份,全面融入了全球化。

从那以后,我们的制造业开始了狂飙突进。短短几年,中国的出口贸易额翻着跟头地往上涨。

在广东的东莞、浙江的温州、江苏的苏州,我们能为全世界生产最高品质的鞋包、服装和电子产品。

你手上那部iPhone的大部分零件,脚上那双耐克的限量款,甚至你眼馋的某个奢侈品包袋,很大概率都是在中国工厂里,由我们最灵巧的工人生产出来的。

这时候,一个巨大的悖论出现了:我们能造出全世界最好的东西,但我们自己却还在鄙视“中国制造”。

我们拥有了世界顶级的制造能力,却没有与之匹配的品牌权力和定价权力。我们辛辛苦苦,赚的是微薄的加工费;人家贴个牌,价格翻几十上百倍,把最大的利润拿走。

这就好比一个武功高手,内力深厚,能给各大门派掌门输送真气,但江湖上没人知道你的名号。

在消费市场上,这种心态就演变成了:我既然有能力消费,就一定要买那个“掌门”的牌子,来证明我不是那个在背后“输送真气”的普通人。

所以你看,无论是最初的“匮乏与向往”,还是后来的“代工与自卑”,这两股力量殊途同归,共同把LV、卡地亚这些西方品牌,牢牢地供在了我们消费观念的“神坛”上。这个神坛,一待就是二三十年。




神坛建起来不容易,但世界上也没有永恒的神坛。

尤其是最近这五到十年,有三股巨大的力量在中国社会悄然汇集,它们就像三只看不见的手,硬是把那个供了几十年的神坛给摇松了,然后把咱们自己的国货给推了上去。

第一股力量,是经济底座硬了——咱兜里真有钱了,心态自然就平了。

这是一个很实在的基础。2019年,中国的人均GDP首次突破了1万美元大关。这可不只是一个冷冰冰的数字,它是一个关键的心理分水岭。

跨过这道坎,意味着一个社会的主流消费逻辑,开始从“活下来、买得起、证明给别人看”,慢慢转向“过得好、用得爽、让自己开心”。

这就像一个人,年轻时拼命赚钱,要买大金链子、开好车,生怕别人不知道他有钱。等他真成了家大业大的老板,反而可能就穿着布鞋、喝着清茶,因为他不再需要这些外在的东西来证明自己了。

国家和国民的心态也是一样。当我们不再为“有没有”而焦虑时,自然就会更从容地去思考“好不好”和“值不值”。买东西的出发点,从给别人看,变成了给自己用。

第二股力量,是产业能力强了——从“我们能造”,变成了“我们能创”。

这可能是最硬核的一股力量。早在2010年,中国的制造业增加值就首次超过了美国,成了世界第一,并且这个位置一直坐到了今天。但那时候的“第一”,更多是量的堆积。而现在,情况发生了质变。

你看,咱们的高铁网,总里程超过4.5万公里,占了全球70%以上,技术和体验都是顶级的;再说新能源车,比亚迪这些国产品牌,已经开始在全球市场上跟特斯拉掰手腕了;还有华为,在那样极限的外部压力下,依然能拿出让世界惊叹的技术。

这种全方位的技术自信,会像水一样,慢慢渗透到消费品的毛细血管里。

消费者心里会犯嘀咕:我们连那么复杂的车和手机都能造好,一个包、一瓶面霜,还能差到哪去?

当“中国制造”不再是廉价的代名词,而是与高科技、硬实力挂钩时,人们对本土品牌的信任感,自然就建立起来了。

第三股力量,也是最关键的一股,是文化心理变了——从“仰望星空”,到“重拾瑰宝”。

如果说经济和产业是身体,那文化就是灵魂。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可以看作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它让我们真正以一种大国的姿态,平视这个世界。

从那以后,我们的文化自信开始肉眼可见地增长。

《流浪地球》这样的科幻大片,让我们相信,拯救世界的故事,主角也可以是中国人;游戏《原神》,让全世界的年轻人都开始沉迷于一个充满东方美学的幻想世界。

这种自信反映在消费上,就是“国潮”的崛起。它不再是一阵小风,而是一股大浪。

所以,当老铺黄金拿出“花丝”这种非遗工艺,当山下有松在包里用上描绘着“龙凤”的织锦,年轻人不再觉得“土”,反而会觉得“这很酷,这很中国”。

我们终于开始从自己的文化宝库里,寻找定义“高级感”的钥匙了。

所以你看,经济基础、产业实力、文化自信,这三股力量拧成一股绳,共同发力。

神坛的松动,国货的崛起,就不是一个偶然的消费现象,而是一场酝酿已久的历史必然。




说到这儿,可能有人觉得,这是不是咱们中国人特有的一种民族情绪?

其实还真不是。把这个过程放到世界近代史上一看,你会发现,这几乎是每一个后发大国崛M起的“标准流程”,一门谁也绕不开的必修课。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我们的邻居,日本。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经济如日中天,日本人揣着升值了好几倍的日元,满世界地“买买买”。

当时巴黎香榭丽舍大街上,挤满了背着相机的日本旅行团,疯狂扫货LV、香奈儿,那个场景和我们前些年的“黄金周”出境游何其相似。这也是日本对西方品牌的“仰视”阶段。

但转折点很快就来了。1985年的《广场协议》之后,日本经济泡沫破裂,进入了所谓的“失去的二十年”。

经济从狂热回归冷静,整个社会的消费心态也跟着变了,大家不再追求浮夸的LOGO,转而开始推崇一种更本土、更简约、更注重品质的生活哲学。

就在这种背景下,我们熟悉的无印良品、优衣库崛起了,它们代表着一种日本独有的审美,并最终反向输出到了全世界。

另一个例子是韩国。

韩国早年也经历过疯狂追捧日货和欧美货的阶段。但他们的转折点,是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

国家濒临破产,为了救国,韩国人发起了轰轰烈烈的“献金运动”,普通民众排着长队把家里的金银首饰捐给国家。

这场危机极大地锤炼了韩国的民族凝聚力,也催生了强大的“身土不二”思想——也就是要用本国货。

正是靠着这股劲,韩国人硬是把三星、现代这些本土企业扶持成了世界级巨头。

之后,韩国政府更是把“文化立国”作为国策,用韩剧、K-POP这些流行文化开路,为自己的产品走向世界铺平了道路。

于是,我们看到了爱茉莉太平洋旗下的“雪花秀”、新锐眼镜品牌Gentle Monster,都随着韩流成了亚洲乃至全球的时尚风向标。

所以你看,从日本到韩国,轨迹都惊人地相似:

先是拼命搞经济、做代工 -> 然后是国民富裕、疯狂崇拜外来品牌 -> 接着遇到某个经济或社会转折点,开始向内看 -> 最后是本土品牌和文化崛起,反向输出到全世界。

这套流程,日本走过,韩国也走过。现在,历史的接力棒传到了我们手里。我们正在走的,正是这条大国崛起的必经之路。




所以,绕了一大圈,我们再回到《华尔街日报》提出的那个现象上。

一个中国消费者,在今天走进商场,她选择的不再仅仅是一件商品,更是一种态度的表达。

她买下一件老铺黄金,可能既是因为它在设计上确实“很时尚”,也是因为在经济不确定时黄金更“保值”,但在这背后,更深层的动因是,她不再认为“外国的月亮一定更圆”。

从仰望模仿,到埋头代工,再到如今的平视与自信。我们花了四十多年的时间,走完了工业化最艰难的爬坡路,把制造业的“硬骨头”一块块啃了下来。

而现在,我们终于来到了这“最后一公里”——一场争夺品牌高地和消费者心智的决战。

当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这场“心智之战”绝不轻松。那些百年奢侈品巨头,有着深厚的品牌护城河和强大的文化叙事能力,它们的地位不会轻易动摇。

但趋势的洪流,一旦形成,便不可阻挡。

根据各大咨询公司的预测,最早在2025年,中国就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奢侈品市场。但这个“最大”的意义,已经和过去完全不同。

它的内涵、它的标准、它的定义者,正在被我们自己重新书写。未来的货架上,中国品牌不仅不会缺席,还必将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这背后,是一个古老民族在走过百年风雨后,重新在物质和精神上找回自我、定义未来的必然。

这,或许才是这个时代最激动人心的“奢侈品”。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02

标签:时尚   版图   品牌   经济   三星   中国   神坛   日本   世界   文化   韩国   力量   奢侈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