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邓稼先10张照!他两次因稼先落泪,一封信又让他破防到百岁

2022年,杨振宁曾在百岁寿辰上深情喊话邓稼先:“这50年,我符合你的嘱望,相信你一定满意!”

杨振宁为什么会喊出这样的话?原因就在1971年的一封信。

杨振宁童年照

1928年秋天,杨武之为自己的公费留学划上了圆满的句号。学成之后,他毅然选择了回国,出任清华大学的师长,和他一起入住清华园的儿子杨振宁只有七岁。

初次踏上祖国的土地,杨振宁难免陌生,但很快他就找到了玩伴,那便是邻居家比他小两岁的孩子邓稼先。

邓稼先是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邓以蛰的儿子,杨武之搬来后,两家人成了邻居,两个小孩也成了好朋友。

在杨振宁的印象中,他最要好的玩伴就邓稼先和熊秉明,他们爬过清华园里的每一棵树,也“研究”过那里的每一棵草。

11岁那年,邓稼先入读北平志成中学。杨武之听说后便向邓以蛰建议道:“教育在进步,让孩子多语种发展顺应时局,振宁上的是注重英文的崇德中学。”

一番话让邓以蛰豁然开朗,于是邓稼先随后考入了崇德中学。两个好朋友又走到了一起,虽说不同年级上课,但经常会一块儿玩耍聊天。

邓稼先童年照

崇德中学为学生提供了浓厚的学术氛围,给与了他们开放的讨论空间,杨振宁和邓稼先都喜欢理科,他们的聊天与讨论都是对科学的共同兴趣。

正当两人憧憬着理想,却迎来了七七事件,日军的入侵让他们的求学生涯就此中断。

1941年,曾经的清华已经成了重组后的西南联大。通过自己的努力,邓稼先考进了这所大学,而让他万万没想到的是,杨振宁也在这里读书。当两个好友再次重逢,那种欣喜之情无以言说,从此,校园里的一棵大树底下就成了他俩探讨学术的地儿。

1945年,杨振宁先毕业并考取了公费留美,就读于芝加哥大学。两年后,邓稼先也考取了赴美留学,在选择学校这一块,他征求了杨振宁的意见。杨振宁建议他去普渡大学物理系深造,原因有二,一是该大学理工科水平十分高,且费用低廉;二是离芝加哥很近,方便两人见面。

邓稼先听了杨振宁的建议,进入普渡大学物理系深造。来年暑假,他便去到芝加哥与杨振宁叙旧,三人同住一间出租屋(还有杨振宁弟弟杨振平),买菜、煮饭、聊天、游玩、讨论学习,那成了他们最惬意的一个假期。

杨振宁(左一)杨振平(右一)与邓稼先(中)在美国留学

学成后的杨振宁成了当地的香饽饽,最终被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聘用,那里的所长很牛,是让全美人都感到骄傲的罗伯特.奥本海默(1945年研制出美国第一颗“原子弹”)。

而此时的邓稼先还在上学,生活上颇为拮据,杨振宁便尽其所能给与资助,以至于后来邓稼先常常向夫人许鹿希提起:

“杨振宁对我们家,是两代的恩情。”

1949年10月,听到新中国成立的消息,远在美国的邓稼先激动不已。他将早日回国的愿望付诸于刻苦学习,直到拿到博士学位那天,他仅仅只用了23个月。他迅速收拾行装,办理回国事宜,在拿到学位的第九天就毅然踏上了回国之路。

邓稼先的迅速让他顺利回到了祖国,而稍后一些的钱学森、赵忠尧等人却经历了诸多波折,辗转数年才回到祖国。

杨振宁和邓稼先在芝加哥大学同一地点的单人照

目睹这一切,杨振宁决定先留下来,继续自己的理论研究。这之后,他怎么也没想到与邓稼先一别竟然是整整20多年。

1964年,杨振宁在美国的高等研究所已经工作了17个春秋,完成了三项成就(其中一项就是诺贝尔奖)。一天,他正翻看着报纸,突然就震住了。

报纸上赫然登载着中国成功研发了一个“大炮仗”,其中还反复提到研发组领队叫邓稼先。震惊之下,杨震宁赶紧找到奥本海默求证,他得到的答复却是有美科学家协助研发。

如此一来,让杨振宁的内心十分杂乱。他为自己的祖国有此重大成果感到自豪,又因为奥本海默的话多了一丝遗憾,总之,内心感情复杂,多少有些疑团。

1971年,中美关系解冻,怀揣疑团的杨振宁踏上了回国访问之路。

到达北京后,他向接待的科研人员递出了一份希望会见者的名单,排在第一位的就是邓稼先。

中国“大炮仗”的研制成功,到底有没有美国科学家的帮助,他希望能从邓稼先的口中得到证实。

在周公的特许下,邓稼先回到了北京。当他看到要让他见的人是杨振宁时,他激动不已,时隔20多年的拥抱替他诉说了对杨振宁的感情。

好友再次相见,都已是中年。邓稼先还是像从前一样,侃侃而谈,回忆他和杨振宁从前的过往,谈他如今的生活,唯独对工作闭口不谈。直到杨振宁返程,他终于忍不住了,轻声问身旁的邓稼先道:“中国的“大炮仗”到底有没有美丽国的帮助?”

邓稼先依然没有回答,像送大哥一样将他送上了飞机,临走只轻轻说了句:“以后我再告诉你。”

1972年北京,王承书(、张文裕、杨振宁、邓稼先、周光召

杨振宁走后,邓稼先把他们的见面情况如实报告了上去,周公立即给了他明确的指示:“你可以把这个事如实说给杨先生听。”

可是,杨振宁已经走了。

事不宜迟,趁他还要去上海之机,邓稼先火速写了一封信,让人以最快的速度送到上海。

杨振宁收到信时,他正受邀在餐厅吃饭。信的内容简短,第一句话便是:“中国的‘大炮仗’,完全是中国人自主研发,无外人参加。”后面的话就是一些肺腑的感言和期许:

“希望你能了解新中国成立是来之不易的,是无数先烈流血牺牲换来的。他们为了人民的利益,倒在了前头,让我们高举他们的旗帜继续前进吧!”

“和你见面几次,心里总觉得缺点什么东西似的,细想起来心里总是有“友行千里心担忧”的感觉。因此心里总是盼望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

1971年,北京友谊宾馆,左起邓稼先、王承书、杨振宁、张文裕

看完信,杨振宁顿觉灵魂深处的震荡。本是“千里共婵娟”,邓稼先将其改成了“千里共同途”,那种升华一下子就触及了杨振宁,他瞬间泪目,不得不起身去到洗手间里整理自己的面容。

回到美国后,杨振宁立即发表了演讲,讲到情深处,他带出了伟人的那句词“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台下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这之后,杨振宁数次回国,每一次都要与邓稼先见上一面,也就留下了数张珍贵的合影。

1985年,邓稼先患重病,听闻消息的杨振宁立马回国探望,并通过自己的渠道为他带回了治癌新药,然而依旧没能留住好友的生命。

1986年7月,邓稼先病逝,时年62岁。临终前,他留下了四字遗言:死而无憾!

1974年,黄昆、邓稼先、黄宛、周光召、杨振宁在颐和园

知道好友的遗言,杨振宁再次泪目,四字虽短,但他知道邓稼先所走的路是让自己的祖国强大,他做到了。

来年,杨振宁又回国,这一次,他是专程回来给邓稼先扫墓的。完了,邓稼先妻子给了他一个盒子,打开一看是文房四宝,盒盖上赫然留着几个字:稼先嘱咐,鹿希赠。

这是邓稼先最后留给杨振宁的东西,他捧在手里,眼泪奔涌而出。

此后的日子,杨振宁常常怀念邓稼先,他写就的《邓稼先》一文,情真意切,被收入了课本。

杨振宁与病中的邓稼先

从这之后,杨振宁与祖国的交集越来越多。2003年,81岁的他正式归国定居,他亲自将清华园里的住所取名为“归根居”,他将邓稼先遗赠的文房四宝放置于书房,以示半个多世纪的友谊还将继续长存下去。

2021年9月,杨振宁的百岁寿辰即将到来,相关部门举办了大型庆祝活动。在活动讲话上,杨振宁提到了邓稼先50年前给自己写的那封信,他对大家说:

“在50年前,稼先给我写过一封信,信末为我留下一个期许,就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

紧接着,他当着所有人的面,隔空向邓稼先深情喊话:

“稼先,我懂你的‘共同途’的意思。我可以很有自信地对你说,我这50年,是合了你“共同途”的瞩望,我相信你会满意的。”

说完,他泪湿双眼。

杨振宁百岁诞辰演讲

杨振宁和邓稼先的友谊跨越了半个世纪,历经岁月变迁,他们都在物理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最终走向了共同的理想。

“千里共同途”,他们奉献给祖国的,永远都是最纯真的。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即删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3

标签:历史   杨振宁   炮仗   祖国   清华   美国   芝加哥大学   普渡   崇德   北京   中国   友谊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