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来,科学家的饭碗也要被AI给抢了!
谁敢想,以后做实验、发论文可能都不用真人科学家了。
最近,西湖大学搞出的AI科学家,只用两周时间,就干完了人类科学家需要花三年才能完成的科研项目。
这可不是简单的辅助,而是从定目标到做实验全都不用管。
看来这回,该担心抢工作的不只是流水线工人了。
可能有人觉得,AI不就是计算快、知识多嘛,让它搞科研肯定厉害,但其实这事儿没那么简单。
创造一个聪明的AI和创造一个能推动科学进步的“科学家”,完全是两码事,这里头还最大的难关,有个说法叫“知识迷信”。
打个比方,这就像咱们人,一旦认准了个老理儿,就很难改变,AI也一样,甚至更固执。
传统的AI,把它学过的东西都当成绝对正确的真理,拼命维护,不懂得变通,而现在让它去发现新知识、挑战旧理论,那可太难了,这样的AI,更像一个死记硬背的“好学生”,不像个敢于打破常规的“科学家”。
真正的科学进步,往往不是靠往旧知识里添砖加瓦,而是需要“范式革命”,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说过,这就好比以前大家都认为地球是宇宙中心,所有天文观测都绕着这个理论修修补补。
但当问题多到补不过来的时候,哥白尼的“日心说”就带来了天文学的革命,后来的发现,都是在“日心说”这个新框架下进行的了,而打破旧框架,是最难的一步,现在这个叫DeepScientist的AI,据说就能迈出这一步。
DeepScientist 开源界面
那么,这个DeepScientist有啥不一样,能配得上“科学家”这个名号呢?关键就在于,它的“脑子”设计得不一样,天生就是个“权威反叛者”。
第一,它没有“圣经”,知识随时能推翻。
普通AI有个固定的知识库,像本不能怀疑的圣经,但DeepScientist的知识是活的、临时的,一部分是从网上抓的最新论文,另一部分是自己独家的“实验记忆本”,里面记满了每次尝试的成功和失败,最重要的是在它眼里,哪怕是最顶尖期刊发表的成果,也不是绝对真理,它生来的目标就是去超越这些“最高水平”。
第二,它只认实验数据,不认“想当然”。
不管一个想法听起来多美妙,推理多完美,在DeepScientist这儿都不算数,它信的是科学最根本的原则:拿证据说话。
它的工作是个严密的死循环:提出想法 -> 自动写代码实现 -> 实际运行测试 -> 记录结果 -> 根据结果决定下一步。
实验成功了,就算和所有旧理论都对不上,它也认;实验失败了,理论再漂亮也扔掉,这就避免了人类科学家常犯的毛病——总是不自觉地找证据证明自己是对的,而忽略了反面证据。
第三,它把失败当宝贝,还能自己打自己的脸。
它的“实验记忆本”里,失败记录比成功记录还宝贵。哪次代码崩溃了,哪个方法效果差,全都记得清清楚楚,这些失败就成了它的“避坑指南”,下次探索就能主动绕开。更绝的是,它连自己刚弄出来的东西都敢否定。
要是自己写的代码跑不通,它会启动调试程序,像老程序员一样自我检讨:“是不是我这行代码写错了?”甚至怀疑:“会不会我最开始的那个想法就根本不对头?”这种连自己都敢怀疑、能推翻自己的能力,才是它最像科学家的地方。
光说不练假把式,这AI到底做了啥研究呢?说来也接地气,就是研究怎么更准确地判断一篇文章到底是人写的还是AI写的。
在它出手前,人类科学家已经在这个领域忙活了三年,想尽办法把判断准确率从低到高,提升到了80分左右(AUROC分数0.8),但大家主要的思路也只是从语文角度分析,比如看用词习惯、语法结构对不对。
但DeepScientist“看”了这些成果后,觉得这条路快走到头了,因为AI现在写得越来越像人,在词汇、语法这些表面特征上很难区分了,它灵光一现想了个新招:为什么不把一段文字看成一段“信号”呢? 这就像音频师听声音,不是听歌词唱啥,而是听声音里有没有杂音。
它发现,人写文章就像说话,有起伏有跳跃,有时还会用点生僻词,搞点小意外,而AI求稳,总挑最保险、最普通的词用,所以人类文章的信号“波动”大,AI的信号则“平稳”得多。
另外,人写文章是边想边写,会回头修改,这个过程也在“信号”里留下了痕迹。DeepScientist就据此设计了一个叫“时序熵特征提取器”的算法,抓住了这个关键差别。
结果短短两周,它自己设计、编程、测试,迭代了三代算法,不仅把判断准确率提升了将近8%,检测速度还快了一倍,人类花了三年积累的成果,它用一套全新的思路,两周就超越了。
Findings Memory 的工作机制
看到这儿,您可能最关心的还是:科学家这碗饭,还吃得稳吗?
答案是,喜忧参半。未来,那些主要做重复性试错工作、缺乏创新思维的科研人员,压力肯定会越来越大,AI在效率和排除偏见方面,优势太明显了。
但是,对于那些最优秀的科学家来说,AI不是取代,而是超级助手。
科学家们可以从海量繁琐的试错中解放出来,把精力集中在最核心、最需要人类智慧的地方:比如,提出那个真正关键的、有价值的好问题,把握大的科研方向,进行深度的战略思考。
而DeepScientist再厉害,目前也还是一个强大的“问题解决者”,而那个最初的、开创性的“问题”本身,还需要人类来提出。
所以,未来的科研,很可能是一幅人类智慧与机器效率完美结合的新图景:人类负责“仰望星空”,指明方向;AI负责“脚踏实地”,高效探索。
这要求我们不断学习,提升自己提出问题和战略思考的能力,这样才能和AI科学家成为最佳搭档,而不是被它取代。
更新时间:2025-10-1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