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是被历史捉弄的人”错就是错,不认也逃不过心中有鬼!

“我还是不认为我们有错。那个时候,我们只是十几岁的孩子,懂什么对错,别人让我们干,我们就怎么干。”

“前几天,我接受了采访,他们一直在找我,我想,错了就是错了……”

这是一对年过古稀的姐妹之间的对话,话题似乎涉及了她们童年一件了不得的事,是一件什么事呢?

作者苏苔是老舍文学院首届高研班的学员,这件往事恰巧就是一件关于老舍的往事。

01、她是什么人?

姐姐是个很有派头的老太太,小说中给予了非常细腻的描写,让人会联想到一个词“九斤老太”。

本来在高级养老院中安享天年的她,因为那件往事,不辞辛劳,千里奔波。

“一双保养得很好的手,左手无名指上一枚方糖形状的祖母绿”,每天按时吃药、吃营养品,即便是在火车上,还会报出七八个荤素搭配的菜名让陪同的护工小莎在铁路APP上点餐,下车前“掏出条小毛巾,将全身上下都掸了一遍”,认真地梳了发髻,涂上了口红。

这是一个极其讲究的老太太,看得出很要面子的那种。

“怪不得那帮老头叫你小傻”“这个晚上,老人将小莎叫起来了五回,她用脚将床板敲得砰砰响……小莎差点从上面掉下来……便不再回上铺了”。

通过细节描述,一个不好相处、刻薄的老人也跃然纸上,刻薄到看似言听计从得有些懦弱的小莎在明知老人的尿不湿早已该换了,却“决定只要老人不提出来,就不主动帮她更换”。

到达目的地后,寻人的过程中,更是借小莎之口将她定义为“干什么都理直气壮”的人。

在被图书馆的杨正中误会为北京来的编辑时,坦然而不解释,找到持有她想要资料的王川后,又能一眼看穿其往事和心理,轻松拿捏,无一不彰示着:她是一个有阅历、见过世面的老人。

从她和妹妹的通话中,又能看得出,她是一个骄傲而固执的人,对于那件往事,她的态度是:“听我的,不要想了,更犯不上内疚,我们没有犯错。”

虽然这样说,但也看得出,她千里奔袭和那件事有关,她是去做什么呢?

02、寻找王铃

是什么让一个年过古稀、不得不带着尿不湿的讲究老太太从养老院出来,去到一个需要坐一天一夜的火车才能到的地方?

作者很快给出了答案:找人,找一个叫王铃的人。

老人先是找到了王铃的老宅,得到的消息是:“找一个作古的人,晦不晦气”。

随后,她又找到了图书馆的研究员杨正中,因为他写过一篇关于王铃的论文,随即读者会发现,她关注的重点似乎又不是王铃,而是老舍。

因为她只关注王铃和老舍可能产生的交集,甚至为了了解他们之间的事,又不辞辛劳地去山里找一个叫王川的人。

从作者的伏笔中,隐约能感受到,这个王川也是个犯过错的人,似乎这个错与老人的错发生在同一时期,有着千万种的相似。

他也是因为对那个错的愧疚才买下了王铃的书信手稿,在山中种牡丹也是一种赎罪的自罚。

同样犯了错的老人看样子很能理解王川的心理,轻松就说服了王川把书信转让给了她。

这时,寻找王铃的真正目的才暴露出来。

“译者是谁,成了一个像黑洞一样吸引人的谜题。”

老舍的著作《老张的哲学》英文译稿的译者成谜,老人这一趟千辛万苦,就是为了找出这个译者,可是,这又是为什么呢?

03、心中有鬼

老人拿到信后,就迫不及待地打给妹妹,而妹妹听到信息的反应是“声音轻快了许多”,说:“这样一来,我们也算是为当年犯下的错事做了一点补救”。

这让人更加好奇,当年,到底发生了什么?又与老舍和王铃有什么关系。

而老人的态度仍然是“错不能认”,坚持是为了妹妹的请求才会跑这一趟,“我们都是被历史捉弄的人”“我自己并不需要赎罪,我压根就没有罪”“要说受害者,我们才是,要是当时我们手上没有皮带,又或者拿着皮带不敢抽别人,我们能活到现在吗?”

俗话说:不做亏心事,不怕鬼叫门。

态度强硬、嘴更硬、不肯认错的老人,在和妹妹通过电话后,就上演了惊心的一幕。

她看到护工小莎头上裹着白纱袖套,鲜血从白纱中渗出,如同中邪一般冲着红色的围墙叫“火,火”。

老人大怒,冲上前,一边叫着:“别在这儿装神弄鬼!”一边想要撕下小莎头上的白纱。

然而,更加恐怖的事发生了,小莎的口中发出了一个男人的声音:“皮带呢?你的皮带呢?掏出你的皮带来!”

老人的表情由愤怒转为惊骇,继而是平静。

她盯着小莎说:“你以为我愿意吗?那根皮带无论握在谁手里,结果都是一样的,只是我倒霉,遇到了你,因为你是名人,就有无数人为你申冤。怎么没人问问我,我这些年是怎么过来的?”

小莎不回答,只是机械的重复着那句话,同时用手握住老人的手腕,任凭她怎么挣扎都不放开,直到老人的身子慢慢地瘫软下去,才平复了心情,从容地拨打了急救电话。

从这一刻起,小莎不再是那个懦弱得看起来单纯而善良的小护工,她熟练地取下了老人手上的绿宝石戒指,打车将老人送回了养老院。

又一个因年轻而犯错的人,不知道她老了后,会不会愧疚,但此时,藏起来的那个戒指承载了她对新生活的全部希望。

看似傻乎乎的小莎,实际却不那么简单,她早就从老人与妹妹的通话和携带的资料中得知了当年的那件事,并利用它让老人成为了“任人摆布”的弱者。

结尾

“1966年8月23日,老舍的头被胡乱地缠上了戏装上的白水袖,血竟浸透而出,样子甚是可怕”“用皮带打老舍的姐妹俩,姐姐上初二,妹妹上初一”。——出自一篇新闻访谈

“译者是谁,成了一个像黑洞一样吸引人的谜题”——《李约瑟研究所新发现老舍<老张的哲学>英文译稿》

小说的灵感大约是来自这两个事实,作者塑造出了老人、小莎、王川、杨正中等人物,去思考了一个“错”的问题。

老人的妹妹认为“错就是错了”,而老人却认为“不过是恰逢其时,自己是‘被历史捉弄的人’”。

纠究是错了还是没错呢?可能只有良心才会讲真话。

王川内心的愧疚是因为在那个特殊的时期,在王铃家中焚毁了大量珍贵的书籍,良内不安。

而老人在当年的情景再现时,也经历了巨大的情绪波动,当场中风不语。

小莎并没有处在那个时期,可是她依然会错,不仅是因为利益,似乎更是可以把高高在下俯视自己的人、重重拉下、踩在脚下的快感。

世上不能直视的唯有太阳和人心。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14

标签:美文   心中有鬼   历史   老舍   老人   皮带   妹妹   往事   译者   译稿   当年   老太太   愧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